第二十章 曹操:此子,果真是我曹家麒麟儿!
    曹据没有让曹操等待多久。


    他如实说道:“父亲,方今朝廷之所以令世家门阀做大的根本原因,除却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之外……”


    “最关键的一点。”


    “实则是现在的人才,官员选拔制度出了问题。”


    “朝廷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的本意,是能为朝廷选拔出有德行,有才能的栋梁之才。”


    “政策施行之初。”


    “那些被举荐为茂才,孝廉,或被直接征辟而入仕的人,确实没有让人失望。”


    “然而,父亲可曾留意过……”


    “近几十年来。”


    “那些被举荐为茂才,孝廉,征辟为官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的出身如何?”


    曹据的嘴角露出一抹鄙夷的哂笑。


    不是对曹操。


    而是对那些世家门阀,汉廷权贵。


    “如果说一开始那些人还顾及点吃相的话,那么近几十年来……”


    “各地的世家门阀和达官显贵,当真是连脸都不要了。”


    “每年朝廷选拔出的人才中,十个里面近乎八个是门阀子弟,剩下的两个也不是什么布衣平民,而是权贵子弟。”


    “任人唯亲之下。”


    “朝廷人才选拔,哪里还有什么平民子弟的份儿。”


    后世的时候,曹据曾听人言及科举制乃是效仿汉时的察举制设立而成。


    对此,他是嗤之以鼻的。


    原因很简单。


    虽然汉代察举制和后世的科举制都要通过朝廷的考试。


    然,究其实质。


    二者之间,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


    因为较之后世科举制倾向于维护考试的绝对公平,参与考试人员的身份不分卑贱之外,考试在汉代察举制中的占比并不重要。


    或者说。


    汉代察举制,举荐为主,考试为辅。


    一个人才能否跻身仕途,敲开踏上仕途的第一块敲门砖,举荐与否才是决定性的。


    而举荐权。


    恰恰掌控在皇帝以下的各级官僚权贵,以及地方上各地的名门望族,世家门阀手中。


    如果某个地方郡县只有两三个茂才,孝廉的举荐名额,


    那么。


    不似世家门阀子弟和权贵子弟那般背景深厚的布衣平民,几乎没有被察举的可能性。


    嗯。


    后来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做的更绝。


    直接把“几乎”二字拿掉了,彻底焊死了平民上升的通道。


    ……


    曹操看着毫不留情的抨击朝廷人才选拔制度的儿子,他的嘴角狠狠的为之一抽。


    无他。


    因为他曹操在入仕为官之初,也是这种选才制度腐败下的受益者之一。


    若非他有个时为中常侍的祖父曹腾,曾官至司隶校尉的好父亲曹嵩,且曹氏宗族在谯郡影响甚大……


    以他曹操当初年少时的轻狂和任性,怎么可能被举荐为孝廉。


    不止是他。


    当初年少时,领着他,淳于琼敢当众抢亲,劫走人家新妇的袁绍,袁术兄弟,也是跟他一路货色。


    也许。


    后来他们三人随着年轻增长,眼界开阔而有所改变,收敛。


    但。


    曹操心知肚明:


    至少在他们三人被举为孝廉的年纪时,嗯,其中掺杂的水分不说很大,只能说九成都是水。


    他们能被举荐为孝廉……


    只能说。


    大部分靠的皆是来自家族长辈的运作,跟他们自身的硬实力有关系……


    但,关系不大。


    对于这些,曹操当然不好意思说出来。


    是故。


    趁着儿子曹据讲话停顿的间隙。


    他将右手的肘关节支在坐着的膝盖上,手掌撑着下巴,身子微微前倾的开口道:


    “我儿!”


    “你既言时下之察举制有诸多弊端,难不成你有更好的选才制度献给为父不成?”


    连曹操自己都没有发现。


    比起一开始对曹操的恼怒和下意识的否定。


    他现在说话时,浑然变成了同曹据商量的语气,少了几分质疑。


    面对曹操的询问,心里早有应对的曹据,立时自信的做出了回应。


    “回父亲,孩儿确有新的人才选拔制度献给您。”


    “对此。”


    “儿,将之唤为科举制。”


    “科举制?”听到曹据所言,曹操脸色错愕。


    接着。


    曹操做倾听之状,抬手示意曹据说道:“我儿,且试言之。”


    被曹操中途打断的曹据,没有受到影响。


    他继续说道:


    “不错,正是科举制。”


    “其不同于时下的察举制度,科举制特点有三。”


    “其一,投牒自应!”


    “凡是读书人都可自行报名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或者地方推荐。”


    “其二,分科取士,考试定期举行。”


    “朝廷订制不同的考试科目,或经学,或法度,或珠算,或儒典,或道学,政略,然后定下统一的考试时间,召集天下学子进京赶考。”


    “其三,严格考试。”


    “一切以考试时应试读书人的成文高低,作为去留的考核标准。”


    “能者及第,庸碌之辈则是黜落。”


    在提出了科举考试的三大核心特点之后,曹据并没有收声而止。


    而是结合后世唐,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做出了进一步的延伸,解读。


    好让曹操明白科举制的精要。


    在其滔滔不绝的讲述之下。


    曹操听的……


    如痴如醉。


    叹为观止。


    等到曹据收声而止的时候。


    半晌。


    曹操才回过神来。


    望着静静站立的儿子……


    此时,曹操只有一个念头。


    “此子!”


    “难道真是上天赐予我曹家的麒麟儿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