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一日上树能千回(三)
    吴郡,京口。


    建安十三年,吴侯为表决心迁徙至此,不大的小城挤满了江东各个士家。江东的世家豪族与北方的世家惨遭战乱不同,从孙破虏,到孙讨逆再到如今的吴侯,和这些人一直都是良好的合作关系。


    各家有各家的老巢,把江东划成了大大小小许多片,在京口城里的也不过就是各家年轻入仕子弟,至于耆老们,在各个高门大院里便能知晓整个江东的动向。


    不过近几日,京口城难得躁动起来。因为,南郡太守,周瑜回来了。


    江南的雨下得缠绵,一年四季好像就没有轰轰烈烈的时候。周瑜斜靠在墙边的廊柱上,看向门外的中庭,雨水顺着檐角低落,是江南最美的雨景。可主人却无心欣赏,他右边的外裳脱下,唇色发白,额头虚汗浮出,但面色仍是寻常模样。


    医官低着头正在仔细给他换药,换药完毕还用活血化瘀的药草制成的药膏替他细心擦拭。


    面前的男子约莫三十许,垂着眼眉,和剑眉星目的周瑜相比,貌不惊人已经是相当委婉的形容。


    “士元,你说,荆州的回复什么时候会到?”周瑜漫不经心对眼前的男子说道。


    庞统在周瑜手下已经快接近一年的时间,对于这位上司已经很有了一番了解,他笑笑:“快了。”


    刘表尚在世时,他就在南郡领了个清闲差事,至周瑜领南郡,知道名下还有这么位南州士之冠冕,当即引至麾下。庞统初时就为功曹,如今也还是功曹,只是成了周瑜默认的幕僚。


    周瑜挥挥手,让医官下去,“旧伤了,擦再多药也没用。”待得医官走远才复又转头向庞统,“士元在荆州时,为何没投身刘备麾下呢,刘玄德三顾草庐,天下皆知,若是士元有意出仕,卧龙凤雏岂不是相聚了?”


    “因为在下在等将军。”庞统拱了拱手答道。


    咳,咳,咳……断续的咳嗽响起,周瑜笑得狠了,引发腹腔共振,咳嗽久久未停。


    庞统侧身给他顺了顺气,“将军注意身体才是。”


    “庞士元大才,就是嘴里没有一句实话。”周瑜指了指他,笑道。


    在隆中时,庞统是庞德公从子,少时便早有令名。荆襄之地,与当时烽烟四起,战乱不休的中原之地相比,称得上是世外桃源的存在。在荆襄之地避祸的人不可尽数,这些人还都或多或少和刘表搭得上关系。可是这些人出仕荆州的却鲜有,刘表是一个守成之主,在乱世却实在太不够看了。


    在所有待价而沽的荆襄士人中,庞统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荆州本地长大,可是诸葛亮出现后,他才得了凤雏这个称号,明眼人都知道凤雏如何比得上卧龙呢。


    刘备寓居荆州七八年之久,从来没什么特殊,老革老矣。而诸葛亮三顾出山后,庞统便迅速接受了南郡的差事,冷眼旁观整个荆州的发展。


    “将军与讨逆将军是年少知己,生死相托,共襄大业,自然不能理解统的微末心意。”


    说到孙策,周瑜的眼神彻底变了,浓重的悲伤从雨里漫过来,凝成抹不开的愁。


    到明年,孙策就过世十年了。十年的时光,扶助的幼主也快年近三十,一切都好像梦里一样。


    “你嫉妒诸葛亮。”周瑜缓缓开口,不是疑问是确定。


    庞统没有否认,“一点点。”他顿了顿才开口,“论眼光和魄力,我差孔明远矣。八年前,刘备初到荆州,水镜先生的书庐里,他就表达过刘备是当世明主的看法。那时,被曹操一路赶到荆州的所谓刘皇叔被同窗们奚落过不知多少次。”


    他转向周瑜,“将军岂想过刘备有今日吗?”


    “想过。赤壁之战前,我便想过。只是没想到一二年时间他就能有如此成就罢了。”


    “可是统自认能力不弱于诸葛亮,将军不想看有一日江东的水师溯江而上,破荆连益,取得半壁江山,实现伯符将军当初的愿望吗?”


    周瑜的咳嗽愈密,直到唇角都露出了一丝血色,“想!可是我看不到了。我去之后,会给士元一封荐信与吾主,这个夙愿就待士元完成了。”


    庞统的面上却丝毫没有喜悦之色,他懒怠地应了一声。


    “难道士元还准备回荆州吗?”周瑜问道。


    庞统打了个呵欠,午后的雨声,实在使人困乏得很,“统从来随心任性,走一步看一步吧。”


    “士元为何不愿留在江东?”周瑜追问。


    “非统不愿留,自将军与伯符将军起兵十年了,江东可曾有过什么改变吗?”庞统难得抬眸,他看着周瑜,反问道。


    周瑜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周瑜在,他不反感留在这里旁观天下局势。可是周瑜不在,要在江东比千年古树根系还复杂的政局里讨口饭吃,他实在是没有兴趣。


    这句话扎在周瑜的心上,他轻松写意的神色也并未保持住。很多事并非是主观希望就能办成的,甚至万事俱备,东风也刮不来。赤壁战前,为了说服孙权和那些老顽固,他耗尽了心血。战后也几次错过良机,若非如此,刘备在公安的小日子也过不了这么舒坦。


    如果诸葛果在这里,听到这番对话,她一定会拼命点头表示赞同,江东这些士族的惰性,保得住家业就不管大业的性子,一千年后岳飞北伐的时候,也丝毫没有改变。


    下一次北伐成功,那都是徐达渡江成功了。


    有时候实在怪不得别人。


    *


    周瑜在京口待了快一个月,终于等到了荆州的消息,刘备表示可以谈,但是详细军情非常复杂,不是这么容易的事。


    孙权大喜,连忙派使者渡江商讨事宜。


    周瑜再次进宫,详细阐明了他的看法。曹操新败,无暇他顾,益州和汉中一荣俱荣,一损并损,若是要西进,就一定要同时打败张鲁,最好是自己和奋威将军同时西进。到时候孙瑜留在那边,与西凉马超结援,自己则同时从江陵北上,破襄阳,图北方。


    这个计策听得孙权是热血沸腾,看得庞统是苦笑连连。


    鸡还没买呢,连鸡蛋怎么吃都想好了。


    这几日天气晴好,周瑜的身体好了很多,没有旧伤折磨,他整个人的气色都好了三分。


    “将军是不是太急了?”庞统小心翼翼地问道。


    周瑜站在江边的巨石上,看向西边,没有回答庞统的问题,而是问道,“士元觉得此计比之诸葛亮为刘备建立基业的建言如何。”


    和后世人想象不同,草庐对的详细内容并不是大街上的街头晚报,人手一份。毕竟刘表和刘璋不是傻子,那个年代也没人趴在床下听故事。


    不过大概的内容还是隐约有风声传出的,当时的天下,能谋得的土地并不多,你有心思别人也有。草庐对能流传后世的原因,本质还是因为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前半部分成为了现实。


    一个事实比万千句想象都有用。


    庞统回道:“确实是为江东开万世基业的好计策,只是急了些。”


    “我没有时间了,刘备和诸葛亮在想什么我不是不知道。此番话不过是想告诉主公,偏安一隅是得不到天下的。算是我死前良言吧。”周瑜仍旧淡淡的。


    “何至于此!”


    “你知道吗?我也嫉妒诸葛亮。他比我年轻,他的主公却比我的主公年长。我和兄长年纪相仿,难道我们不才应该是这乱世最闪耀的君臣吗?”


    江声涛涛,船坞里,声声号子响起,是江东的水师在操练。


    风声呼啸,庞统没有说话,他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孙权的使者过江后,江南却传来消息,赤壁一战后,荆州粮秣欠缺,十室九空,今秋将到,要不等秋收过后,粮草充足,再征兵备战吧。


    这个理由没办法拒绝。江东这两年的钱粮亦不丰饶。


    秋收过后,天气转冷。荆州又出了问题,刘备说诸葛亮今秋详细案查郡县后才发现,荆州人口虚报的情况广泛存在,自己就只有赤壁之战后剩下的四万兵马。同吴侯共同伐蜀的愿望确实是有些困难了。但是吴侯如果要自己去,荆州群臣也觉得是一件好事。


    周瑜本也没指望刘备答应,得到确认的消息,便启程回江陵,孙瑜的水军已经在夏口演练良久,成不成的,总得试一下才可以。


    庞统随周瑜回江陵,一路上,周瑜已经不能骑马,大部分时间都是坐迢车,这对于半生戎马的将军来讲,是一个莫大的侮辱。


    行进到巴丘,周瑜的身体终于撑不住,一病不起,就在巴丘停了下来。


    *


    周瑜的身体状况,为了安抚人心,这两年的时间他几乎从未向外透露过,事事亲力亲为,一直瞒得很好。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停在巴丘的消息很快传过了江。


    诸葛亮摇摇羽扇,“主公这次尽可安心了,拖过今年,这件事便再无转圜。”


    刘备和诸葛亮坐在廊下弈棋,盯着棋盘看了许久,投子后道:“我又输了,孔明棋艺精湛,让我几子也是输。”


    诸葛亮也将剩余棋子放回盒中,笑道:“主公棋艺一日千里,亮要赢主公已经要废很大力气了。”


    刘备却没接这奉承,他拿起旁边小炉里温着的米酒给自己和诸葛亮各倒了一杯。看着诸葛亮有些心不在焉,好奇道:“孔明在想什么?”


    回过神来,诸葛亮回答道:“亮在想一个故人。”


    “谁,周公瑾吗,据说孔明去江东时和周瑜私交不错?”刘备打趣道。


    诸葛亮有些哑然,这都是听谁说的。


    “也算吧,那么亮在想的就是两位故人。”


    听了诸葛亮的卖关子,刘备着实有些好奇。


    “那另一位是谁?”


    “快了,快了。主公应该很快就会见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