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七章(视频)
    什么是下滑评论区即可发言?


    刚刚天幕之上的话,都是千年之后,看视频之人说出来的?


    可以发言,那是不是可以对千年之后,来自未来的人提问?


    是否可以与未来之人交流?


    若当真能如天幕所说的,下滑即可发言,那么就相当于他们,也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


    那可是预知未来啊!


    通历史晓现世算什么,知道了未来可以做的事情简直太多,可以知道每一次的灾祸在,规避每一次的危难。


    甚至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也可以从未来之人的嘴里听到来自后世的解决办法。


    刚刚天幕展示了他们大唐发展至鼎盛之时的模样,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无限风光。


    没有人不想将这种风光长久地延续下去。


    不仅仅是这种风光,更是大唐这个朝代,李隆基作为皇帝,作为一国之主,他都想将其长久存于世间。


    李隆基看着天幕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最终,他目光坚毅,毅然决然地对天幕伸出了手。


    宦官高力士与宰相张说同时出声:“陛下三思!”


    李隆基沉声道:“朕已然想好。”


    张说上前道:“天幕是何尚且未知,通未来之术本就是逆天之为,臣担心有损陛下龙体,还是老臣来吧。”


    高力士紧随其后:“陛下一国之主,大唐繁荣昌盛需要陛下,也需要宰相的辅佐。奴斗胆代为一试。”


    李隆基一并拒绝了他们,坚持道:“朕来。”


    这天幕降临于此,想必是警醒之用,而非什么夺命之物。


    况且他李隆基能坐到今天这个位置上,本就不是什么贪生怕死、无勇无谋之人。


    在天幕将他还未发生的条条罪状列出之时,各位大臣便已生了疑心。


    君臣之心不可散,民心更不能失。


    他倒要瞧一瞧这天幕究竟是真是假。


    李隆基果断伸出了手,于虚空处往下划了划。


    比刚刚更多的文字一条接着一条,映入眼帘。


    字如利剑,句句扎心。


    【鸵鸟拉粑粑:功盖汉武,祸盛隋炀。】


    【可可狐:太宗贞观之治、高宗永徽之治、武皇贞观遗风,几代人的底子被他全嚯嚯了。】


    【美丽大脸花:说起来,李隆基对儿子老婆是真不咋地。】


    ……


    李隆基此时有种被脱光了裤衩的羞耻感。


    这些人来自于千年之后,他的功与过就放在这里,被这些人任意评说。


    知道了天幕来自于千年以后,李隆基强忍着恼羞成怒,心里生了几分怀疑和反思。


    此时的他怀着一腔壮志想在帝王之位干出一番伟业。


    他不是抱着浑浑噩噩,荒唐度日的想法来到这个位置的。


    他是怀着治国安邦之心来到这里!


    他真的有那么差吗?


    之后他做的事情真的有那么荒唐吗?


    多看一条,他对自己的质疑就更多一分。


    他心里乱成一团麻,怎么都不是滋味。


    难受,真的太难受了。


    大家都在骂他,大家都在说他这个皇帝做的不好。


    可是他现在并未做什么荒唐昏庸之事,他现在勤勤恳恳,一心都在想着怎么把国家治理好。


    李隆基边进行自己质疑,边委屈。


    何至于此,他现在什么都还没做。


    他这一生真的没有做什么有用的,能被拿出来称道的好事吗?就算名不能比太宗,至少也不能全是骂名吧。


    他伸着手,继续往下面滑动评论。


    【保卫萝卜:接楼上,他虽然对老婆孩子不咋地,但是对兄弟是真不错,那是出了名的兄友弟恭。】


    【我就不吃香菜:他有胆量有魄力,在用人这方面还是眼光独到的,精通治国方略,深知用人乃治国根本,而且其也很善于发现人才。】


    【再给我一勺:对对,他开创盛世与他的虚心纳谏有很大的关系。最开始,他也真的算的上是一个好皇帝了。】


    【从前慢:他精通乐理,一手鼓打的也好。其实说来心酸,李隆基兄弟几人都精通乐理,皆因他兄弟几人同父亲李旦曾经长达七年被武后囚禁。七年啊,漫漫无期,如何挨过去呢,只能围坐一起读读书,弹弹曲了。】


    【给我看看:我历史不好,第一次知道他被囚禁了那么久,这么说他还蛮惨的。】


    【青山不再:唉,情爱和绯闻是不能抹掉他的一切的,他前期的功绩还是应当被记住的。】


    李隆基像是一个被戳憋了气的气球,委屈全散了出来。


    他看着看着,眼眶盈满热泪。


    终于有人夸他了啊!


    这是千年之后的后人评说,这是来自千年之后的夸赞啊!


    李隆基胸中郁结的一团气散了许多。


    幸好,幸好。


    李隆基满心庆幸。


    幸好他这辈子还不是全然昏庸,幸好他为政初期兢兢业业,勤勉执政,虚心纳谏。


    对,虚心纳谏,天幕说了,他开创盛世与虚心纳谏有很大的关系。


    他要牢牢记住!


    还有救啊,有救。


    李隆基此时将虚心纳谏牢牢记在心上。


    不,他不仅仅要记在心上,还要写张大字贴在房中!


    不够不够,尚且不够,他不仅仅要贴在房中,他还要将虚心纳谏四个字,就此刻在血肉里!从此,这四个字就将伴随他李隆基一生!


    李隆基的四位兄弟在看到天幕之时,也如李隆基一般热泪盈眶。


    老天,他们看到了什么?


    兄友弟恭!


    自从李隆基登基以后,他们便是日也担心,夜也担心呐。


    自古皇帝登基之后猜忌兄弟之事便频频发生,他们这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生怕什么时候就掉了。


    他们自然是没有争夺皇位的心思,但若皇帝猜忌心重,他们全然无法,只能认栽。


    但是现在天幕之上“兄友弟恭”四个大字给了他们一人一颗定心丸。


    四个人激动互相握住了手:“好啊,好啊!”


    “活下来啦!”


    他们记得,那是保卫萝卜说的话。


    【保卫萝卜:接楼上,他虽然对老婆孩子不咋地,但是对兄弟是真不错,那是出了名的兄友弟恭。】


    天幕之上,保卫萝卜下面还在持续弹出。


    【保卫萝卜:顺便普及一下,李隆基经常和兄弟们一起喝酒、打球,到郊外打猎,甚至玩斗鸡。加强感情联络自然是李隆基稳定政权的手段,但是这里边定然是掺杂不少的亲情的,不然李隆基大可找借口除掉他们。】


    大哥宁王、二哥申王,还有两个弟弟歧王、薛王疯狂点头。


    是是是,是的没错,陛下总要与他们进行团建联络感情。


    他们眼眶之中涌出的是后怕之泪,也是庆幸之泪。


    尤其是申王、歧王、薛王,眼泪更是汹涌。


    大哥还好,大哥占着长子的名头,却疯狂将皇太子的位置让给陛下,能得陛下感念。


    他们三个兄弟时时担心不如自己的哥哥得陛下喜欢,不得喜欢便罢了,他们就是怕引起猜忌啊!


    他们喝酒担心醉到不省人事之后脑袋脖子分家,打马球担心打的不是球,打猎担心猎的不是物,斗鸡担心逗的不是鸡。


    如今听到保卫萝卜说,陛下心中仍然惦记着兄弟情谊,一时之间又是庆幸又是感激,同时对李隆基更多了几分兄弟真心。


    哦,这天幕保卫的哪里是萝卜,这保卫的是他们啊!


    【保卫萝卜:他们兄弟几个才情都不错,不仅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还会弹琴奏曲,甚至搞了个乐队。李隆基打鼓,他们兄弟有吹笛子的,还有弹琵琶的。】


    兄弟几个深深赞同。


    天幕夸他们了!


    这天幕真好。


    天幕没有像对待三弟那般给他们哥几个来个迎头痛击。


    毕竟天幕上骂他们三弟/三哥是那样毫不留情。


    大哥宁王附和道:“没错,我是那个吹笛子的。”


    四弟歧王紧跟着道:“没错,我是那个弹琵琶的。”


    【保卫萝卜:不过李隆基也对他们进行了生活监视,在兴庆宫周围给他们建造了宅子,然后在兴庆宫里建了一座高楼,花萼相辉之楼,意思是兄弟们像花朵的花瓣,交相辉映。他总会上高楼监视他们,帝王嘛,都是有猜忌之心的。】


    嗯?监视?


    刚刚觉得自己站起来的兄弟几个此时又萎了。


    他们宽慰自己,嗨,不就是监视嘛。


    帝王的猜忌之心,他们能理解的。


    唉。


    只是他们虽没有谋反之心,但被人监视的滋味,始终不是那么美妙。


    【保卫萝卜:不过没关系,也没多久,我记得好像是开元二年,六七月份那会吧,这几个王爷都被放出城外了。其中宁王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成义兼豳州刺史,岐王范兼绛州刺史,薛王业兼同州刺史。】


    【保卫萝卜:说是刺史,但是李隆基不让他们处理什么政务。这样一来,他们远离了朝堂,也就远离了政治中心。二来,担任刺史不负责政务,手中也就没什么权力,不用担心他们谋反。一箭双雕,挺好的。】


    兄弟四个看着天幕眼睛不眨一下。


    宁王:“保卫萝卜说什么?我被派去当岐州刺史?”


    申王:“没错,我去当了豳州刺史。”


    岐王:“我是绛州刺史。”


    薛王:“我是同州刺史。”


    哪一年来着?


    开元二年!


    如今开元一年,距离他们获得自由还不到一年的时间!


    兄弟几个又开心起来。


    “好啊,好啊!”


    【保卫萝卜:讲道理,我十分羡慕他们,摊上李隆基这样重视手足情的兄弟,只要没有谋反的心思,给钱给买房,花天酒地那是一点都不带管他们的。我好累,我不想努力了,我也想要这样的兄弟。】


    兄弟几个与有荣焉,感怀无限,是的,这样的好兄弟是他们的!


    【保卫萝卜:想想把,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唐太宗的几个兄弟死于箭下,对比起来,李隆基的几个兄弟最起码都寿终正寝了。】


    四个人经此提醒,心里越发感激李隆基顾念手足情谊。


    是的,他们完全没有什么争夺皇位的心思,他们只想好好的,顺心的活着。


    在长安实在是太可怕了,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脑袋,还要被放在那什么花萼相辉的花瓣楼周围监视。


    他们不想被监视。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有些想法即将破土而出。


    他们实在等不到开元二年了,就是现在,他们现在就想去当那种不用动脑子,只需要花天酒地的刺史去。


    闲散王爷十分快乐。


    确定了皇帝不会对自己有猜忌之心,且知道自己能顺利寿终正寝的闲散王爷更加快乐。


    保卫萝卜剧透了他们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未来。


    “宁王成器兼岐州刺史,申王成义兼豳州刺史,岐王范兼绛州刺史,薛王业兼同州刺史。”


    就是现在,他们不想被监视,他们现在就要主动写奏折上奏请求外放,他们现在就想好好蹲在自己的那个坑上面过潇洒的生活!


    宁王、申王、歧王、薛王:“我的坑,我来了!”


    -


    李隆基看到天幕,高兴极了。


    又被夸了,害羞。


    天幕既然说,他们兄友弟恭,他的几个兄弟都寿终正寝,那也就是说明,他的好兄弟们没有一个有什么谋逆之心。


    好兄弟!


    通过天幕,李隆基顺利排除了兄弟夺权之危。


    此时那个自从看完天幕的画面,便沉甸甸放在心里的问题又冒了出来。


    他想要问问,这唐朝盛世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倾颓的。


    若是能知道具体的年份,那么他就会有所准备,若是能知道因何事而倾颓便更好了。


    他对症下药,及时遏止。


    他并非甘愿当一个碌碌无为的皇帝。


    天幕之上的话如刀枪利剑,每一句话都在扎他的心窝子,戳他的肺管子。


    谁都想留下英名,流传千古,流芳后世。


    在盛世由盛转衰之际,他,李隆基,这个天选之子,命定之人,要力挽狂澜。


    整个大唐因为他李隆基而就此不再一样。


    大唐既站在了顶端,就要永远站在顶端,既然那是盛世,这盛世就当一直,永远属于大唐。


    此时的李隆基找到了此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他志气昂扬,壮志凌云。


    他李隆基既然知道了此后会发生的那些事,自然会规避。


    那些什么,杀三子啊,废皇后啊,占儿媳啊。


    这会是他李隆基做出来的事?


    笑话,根本不可能!


    天幕夸他了,夸他是历史之上少有的兄友弟恭的皇室。


    如果李隆基能生出尾巴,此时大约是要得意地摇一摇的。


    既然他能好好对兄弟,自然也能好好对孩子。


    他李隆基会好好对待儿子的!


    废皇后?


    真是瞎说。


    皇后陪他风里雨里那么多年了,就是被贬之时都不曾嫌弃过他,他如何能做那等忘恩负义之人?


    他李隆基不是那样的人。


    若真废了皇后,那与没有感情的牲畜还有何异?


    只是登基之后他确实疏忽了皇后的感受,这的确是他的不是。


    自此,他要好好对皇后。


    占儿媳?


    那更不可能了。


    他的儿子不过才七岁,奶娃娃一般的大小,谈什么占儿媳。


    有违人伦之事,他李隆基是不会干的。


    李隆基心里盘算着天幕指摘出的他的过错,牢牢记在心里,并觉得每一件的可行性都十分的小。


    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问一问千年后的人,大唐是从哪一年开始走下坡路的。


    李隆基看着天幕,伸手戳了戳下面白色的长条框,这里是空白的。


    李隆基怕闹出笑话,仔细看了天幕许久,最终确定了只有这里才可能是用来发言的地方。


    他点开白框之后试探开口:“大唐从哪一年开始走向没落?”


    白框里果然出现了李隆基刚刚所说的那句话。


    李隆基又对着天幕伸手,要点击最右侧的“发送”二字。


    他此时的心是惴惴不安的,乃至刚刚说话的声音都有一些不自然。


    他即将知道未来所发生事情的准确时间。这于他而言,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扭转后世骂名的契机。


    能否改变这铺天盖地的骂名,就在于此了。


    天幕又出现了一行小字。


    【为了营造评论区的和谐氛围,初级用户请完成答题后再进行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