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 12 章
    第12章


    上面帝王火气直冒的样子。


    底下众臣反应同样好不到哪里去。已经有臣子听着天幕所说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心头同样火气直冒。底下刚从情绪里头缓过来的群臣因为嬴政的动作,刷的一下齐齐低头。


    在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自家帝王什么脾气自家人都清楚得紧。


    他们这帮老骨头啊,可不敢这个时候上去踹一脚猛虎屁.股。


    这不是找死吗?


    他们还想好好的全须全尾地回去,然后回头把自家祖坟重修个一遍。


    对于后辈挖坟这种事,臣子们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内心一直耿耿于怀,痛心疾首。


    他们这些祖宗还在呢!


    一时间,上面气得不说话。


    下面人心思乱飞,也不说话。


    这时,一声吸冷气的声音从人群里传出,然后是一声讶异惊叹:


    “天幕!天幕又开始变化了!”


    不过大概是今日里接收信息太多了,负荷超载。他们脑瓜子嗡嗡嗡的,麻木了都,以至于天幕这突然之间发生的变化,一时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来。


    只是心里有些不高兴:


    也不知那始作俑者是谁,在陛下眼皮子底下还敢这般闹腾。没看陛下还在气头上吗?


    然后他们也没忍住偷偷抬头。


    嘶。


    这不看不知道,一看——


    然后,他们看着天幕同样倒吸一口凉气来。


    一时间他们什么都顾不上了!


    他们表情一致地一同发出同样的疑问:


    “那是什么?”


    天幕再一次的展现神奇。


    天幕,不,或者该说是那头的后辈,果然没让他们这些祖宗们失望。


    与先前的咸阳宫、先前演绎的始皇帝登位场景、和赵高那厮小人得志的场景相比较,此刻天幕非常平静,没有视频没有动画,平静到此刻不过只是ppt里两张静态的图静静停留在那里。


    两张地图,一张古,一张今。


    可就是这两张图把他们炸得不轻。


    “这是我大秦边关的舆图吗?”


    “观其轮廓,应该是我大秦边关!”


    “可为什么上面有很多横纵的线?”


    “后辈们这是把河图洛书参悟透了吗?”


    “对了!河图洛书上也是这横竖线交错着,难道这图跟传说中伏羲大帝那河图洛书有什么联系吗?”


    群臣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议论了起来。


    “那是什么?看那方位和所在,那标注的是我大秦的长城吗?”


    倒是将军王贲似乎看出些门道出来,他努力辨认着那个奇怪的符号,几个排列成线,夹在‘大秦’与‘匈奴’之间……


    他有些纳闷……


    看这个形状,像极了那长城上城墙顶端的形状。


    而看这些奇怪图案分布的地方……怎么那么像边关蒙恬将军督军修筑长城的地方。


    此念一起,王贲不由冷汗涔涔。


    他立即上前一步,禀告帝王:“陛下!”


    王贲一说话,再加上有意为之,顿时压住了其他声音。


    嬴政刚从心乱如麻中抽离出来,天幕变化后,让他搞不懂的东西便又多了一件来。


    听着群臣的议论。嬴政没有打断他们,反而细细听着众人的声音。直到此刻——


    有人站出来了。


    此刻,秦朝的始皇帝抬眼,看着自己手下这位大将军,“说!”


    “此物应当是我大秦的边关布防图!”


    王贲努力平稳这自己砰砰乱跳的胸口,心潮澎湃之时,带动着肺腑发出的声音振振如风,格外的有激情!


    说话之前,他眼睛一直死死盯着天幕,务必要把这至关重要的图里每一处的细节,都深深刻在脑中才罢休!


    已经有不少文臣即使对边关驻防图不熟,也开始着手绘制起来。


    王贲带的那些手下在他的布置下已经在着手绘制了。


    但是这还不够!


    他长叹一声。


    以他这多年行军经验,王贲能敏锐地察觉到这张图的价值!


    他不敢想象,倘若这图落到了匈奴那方会怎么样!


    ……


    那头,岁寒生刚通过匈奴把‘汉’和‘白登之围’引出来,准备给下一个大冤种登场做伏笔。


    然而正在此刻,岁寒生不得不停顿了一下。他突然想起被他遗忘的军事布置图。


    手忙脚乱地闭麦,找到U盘里先前准备好的ppt,把历史书上那经典的长城图贴在屏幕上后,他才如释重负地吁了口气,略带心虚地看了眼自己的屏幕。


    该说幸亏吗,幸亏他这直播间里没几个人。不然这就糗大了。


    即便自己在直播前打了几次腹稿,直播的时候还是出了问题。


    本来应该在夸夸蒙恬,讲解蒙恬生平的时候把他负责修建的长城图贴出来的,结果讲那匈奴讲得太嗨了,又给忘了。


    哎——


    就是隔了几千年,他现在说起那白登之围,也不能免俗地为当时的情况痛心疾首。


    就像他那第三条弹幕说得那样:什么时候能把那可恨的匈奴摁死啊?!


    汉武帝啊,快了。


    第一个冤大头被骗事迹快结束了。第二位冤大头,汉武帝即将登场。


    平复了一下呼吸。岁寒生重新开麦。


    他清清嗓子:


    “不好意思,刚才说起蒙恬打败匈奴时,UP主忘了把当时他戍守边关的情况贴出来……”


    “现在,我把当初的军事图和如今的地图结合起来,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


    “卫青!卫青!”


    刘彻不知道自己未来也会追求长生不老入魔,也不知道自己在后辈心里头,也是个不输于秦始皇的冤大头一个。


    此刻,刘彻看着天幕同样目不转睛,如饥似渴。


    他反复地盯着看,如获至宝,“卫青,都记下来了吗?”


    这张图对大汉同样是宝物!


    汉承秦制。汉朝很大一部分制度文化到现在还承袭旧时秦朝,宫殿的建造便是其中之一。


    汉长安“长乐宫”,是由秦的“兴乐宫”改建而成,“未央宫”为秦“章台”改建,“桂宫”为秦“甘泉宫”改建。[1]


    秦朝的资料按理说在汉时,应当是所有朝代里最齐全的。


    但是,限于他们现在的水平,战后重建不易,连吃饱穿好的生理性问题才刚刚解决,他们的军事上还被匈奴压着打,常用的地图也不过那般,哪里有后辈的图上好?


    更何况,也不知道后辈们到底用了手段,这地图上面画的太全了,简直是让人感到惶恐!


    此番一对比,从地图这一块,便感知到古今军事上两千年时间的差异。


    那感觉更是越对比越强烈——


    “为何后人的地图如此精细?而且这些地图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


    画得奇奇怪怪的。


    可转念一想,越奇怪越好啊!对外人而言,越奇怪就越看不懂!


    而对于了如指掌的我方来说,这简直就是军中用来传递信号的最佳密语!


    但是就是密语,也应当有翻译吧。


    可不能给自家人排到外人那边吧。


    “陛下,这边。”


    此时,卫青突然出声,给刘彻的注意力引到了地图角落处。


    天幕图上角落里有两处,观其轮廓,那边应当是地图应有的补充?


    刘彻下意识凑近。他的目光扫过地图上各个色块,最后在那标注的地方停下了。


    然后他对着边角的注释慢慢念:“湖泊,山川……”


    ……


    “……树林,沙漠……”


    深夜寂静。


    可到此刻,秦王府议事的屋内,还火光通明!


    长孙无忌正奋笔疾书!


    秦王李世民和秦王妃也不遑多让!


    三人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合力力图把这后世之图复原下来!


    三人都是文化人,谁不懂后辈这张图的价值?


    这是地形图,山川湖泊,沙漠绿洲,应有尽有。


    而天幕上后辈展示的不过是那一小部分!可想而知,原图到底是有多么庞大!


    虽然没有看到原图,可是仅仅这小小一角,对于李世民这些峥嵘沙场的将领来说,就已经很能作文章了。


    停笔后。秦王李世民看着这处地形,已经在心中默默演示起两军对峙时的情形来。


    突厥在左,我大唐在右。


    倘若突厥再次从此处来犯,又当如何?


    他的思绪一时被拉入了厮杀冲锋的战场里。


    现在图上只是秦时边关这一处,便如此。


    倘若有了后辈的原图,李世民联合天策府众位大才,定能够将大唐所有的边关布防都进行升级改造!


    到了那时,定要让那时时来犯侵扰我大唐的突厥,有来无回!


    豪情壮志在这儿,可与此同时,他们生出更多的疑问,也迫切想要知道答案。


    “也不知在后辈的图里,我大唐是什么模样?在后辈的眼中我大唐会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有些怅然若失。


    ……


    惊堂木又一次落下。


    “诸位且看。”


    “这里便是当年蒙恬将军戍守边关修筑长城的地方!”


    “历史上,有人以修筑长城为由,抨击秦朝,说它劳民伤财,不堪大用。不要看现在长城只是我们的打卡地点,但是实际上,在当时长城起着非常重要的军事作用!”


    说着,天幕上在长城那处便多出了几道红色印迹。因为有先前的神通,到现在,众人稳稳神,居然能面色如常地看下去,继续听下去。


    “在秦一统六国之前,实际上长城便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