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 11 章
    第11章


    三思什么?


    三思他对那帮儒生起的杀意吗?


    想杀这些误人子弟的腐儒,有什么好三思的?


    嬴政阴沉着脸,没有说话。


    王绾刚平复那口气,此刻听到上方帝王的话,差点一口气又没提上来。


    “陛下——”


    在嬴政怒火滔天时,在群臣默然时,他作为丞相理当站出来。暴怒的帝王谁不怕?王绾也不能免俗。若说真的有特例的话,在陛下暴怒时能劝阻成功还能全身而退的,那一定是话题的主角——扶苏公子。


    可如今陛下的这把火是烧到了扶苏公子身上。


    这对君臣父子啊……


    心中暗叹一声,王绾上前一步,言辞恳切:


    “臣恳请陛下立即下旨,立公子扶苏为太子!”


    求求了,陛下您立了太子再浪吧。


    比起儒家对扶苏的影响,还是有无太子对大秦的影响比较大!扶苏是不是太子对陛下是没什么影响,可对群臣和大秦影响很大啊!


    而照那天幕里后辈所说,扶苏公子怕是至死都还不是太子。


    国无太子会怎么样。


    他掩面而哭,声声泣泪:“陛下,不可重蹈武王昔日之祸啊。”


    昔日秦武王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只是他重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无子,无继承人,众臣只好迎回在燕国当质子的公子稷回国继位,是为秦昭襄王。[1]


    秦武王太过年轻,加上死得突然,没有后代没有继承人是正常的。可是在秦武王死后,迎回秦昭襄王之前,整个大秦都是乱的,花了许多年在群臣与掌权的宣太后和秦昭襄王的努力下才稳定了下来。


    而这中间只要出现一点差池,我大秦就被尚且强大的其他六国给吞了去,哪里还会有今天这一统天下的时候。


    这中间最大的差错,便是因为武王没有继承人,至于后面武王早逝,昭襄王上位到以后都是造化弄人。


    这是过去的秦王留给现在大秦的宝贵经验。也是让后人参考不走歪路的。


    这些话王绾其实想说很久了。可见陛下那么兴冲冲寻长生,必然不想群臣提起陛下早死什么。依王绾对嬴政的了解,提议立扶苏为太子可以,只不过陛下不会采纳罢了。


    但是你若将他与秦武王并肩,他定是要翻脸的!


    古往今来,有哪个追求长生的帝王听得了这个?!


    哪怕是如今的陛下


    王绾在心中长叹一声,以前纵使知道会有隐患,但是谁人又敢劝谏呢?


    可如今不同了!既然知道会有那所谓的秦二世兴风作浪,知道我大秦将倾,他又怎么旁观得下去。


    是以,哪怕知道陛下会因此生气,甚至要怪罪于他,他也要坚持!


    “恳请陛下立公子扶苏为太子——”


    他长吟一声,俯首而拜。


    “臣恳请陛下立公子扶苏为太子——”


    王绾身后,群臣齐声同样俯首而拜。


    他们平日里是没有这样的胆子的,可是不知为何,见那天幕里赵高和秦二世那般嚣张的模样心里总有股气,就连瘪下去的胆子都被那股气撑起了。


    可不,现在他们都有胆子跟着丞相一起劝谏陛下了。


    臣这一生的高光,大概就在此处吧。


    他们一面在心里抹泪,怂怂地预演着即将到来的帝王的怒火,一边又壮着胆子上前。


    千百年后后辈看到史书上的我,或许能有我此刻万分风采之一吧。


    他们心中既有豪情,另一方面却又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


    嬴政确实该生气的。


    但是此刻他看着群臣,罕见的默了默。


    是恰好继续说话的天幕打断这一幕:


    “有赵高这等人在,可想而知。”


    “以不管事的秦二世作大旗,以李斯这样的实力派的重臣作朝中同谋。


    秦二世登位后。


    第一年,秦二世大肆屠杀朝臣和手足。而同时,赵高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大秦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第二年,等时机成熟后,大权在握的赵高设局杀了昔日同盟李斯。


    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去秦帝号,另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将赵高诛夷三族。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屠城纵火,杀害子婴。”


    一桩桩一件件,每个字都听得触目惊心。


    ……


    刘彻沉默了一会。


    “秦在一统六国之前地处西方,常年与匈奴摩擦往来,加上重法重兵,也难怪秦国虎狼之师。”


    “可我汉初时,汉高祖接手的江山,在秦末那些场战争里早已是满目疮痍,什么都没有不说,更有那北方的匈奴对我大汉虎视眈眈。”每次说到匈奴,他都咬牙切齿。


    到现在,大汉还在受这匈奴之苦!


    起因就是因为秦末!


    换句话,大汉从秦末之后走来,花了这么久的时间都是在休养生息!就是匈奴踩在头上也要忍着!


    【那该死的匈奴——到底什么时候能把他们都摁死?!】


    刘彻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要弄死他们。


    然而在刘彻没留心时,这样一条与他心声重叠的弹幕,正要从他们面前的天幕上一闪而过!


    一直留心天幕卫青,看得是眼皮一跳。


    这样的飘过去的大片的文字,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先前为那李斯和赵高


    眼见机不容失,那条弹幕即将从天幕上一划而过,他提声猛地打断帝王的思考:


    “陛下!看天幕!!”


    “上面多了一行字!”


    “匈奴!出现匈奴了!”


    “什么?”


    好在刘彻跟卫青君臣之间这点默契是有的。


    说时迟那时快,刘彻赶在弹幕消失的前一秒,顺着卫青的目光看过去,看清了那弹幕全貌。


    可刘彻他盯着那条刚刚消失的弹幕,不住皱起眉头:


    “奇怪?怎么跟朕刚才说的话一样?”


    ……


    那头,岁寒生终于等到了自己第三条弹幕。


    他感动得痛哭流涕。


    怎的一个激动可言?


    终于、终于有小天使肯捧个场留言一下了!!!


    嗷嗷嗷!


    至于先前那两条来自李斯粉和赵高粉的弹幕留言,嗯……那不算!


    他平复一下高兴的心情,回应了一下弹幕后,说起正事时声音又沉静了下来:


    “不错。匈奴。”


    “在中原内斗不息,甚至迎来人口大灭绝的时候——这中间,北方的匈奴悄悄崛起了。或者说并不是悄悄,只是我们在中原内斗屠杀时,谁顾得上边关的蛮夷呢?”


    此言一出,泰山之上众皆震惊!


    我中原之事怎么还有外族?!


    “那匈奴,不是有蒙恬将军戍守……”说着说着,那臣子哑了,神情恹恹。


    他都忘了,那时候哪还有蒙恬将军啊。


    都怪那该死的秦二世!


    所有人都痛心疾首。


    不管是哪个朝代,一个能带队能打仗会打仗的好将军,那可真是千金难求啊!


    更何况还是蒙恬将军!


    “在过去,秦一统六国之后,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的秦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自那之后匈奴不敢来犯!”[2]


    天幕之后的后辈果然对蒙恬大肆夸赞。


    “然而,十多年后蒙恬已死。本来可以依靠蒙恬的威名和大秦原来的边关布置,可能还会再平稳了一些。可是诸侯背叛了秦朝,中原形势纷乱,那些秦朝调派去戍守边境的刑徒又都离去了,于是匈奴的活动范围变大了,再次逐渐吞并了河套以南地区,与中原原来的边塞接壤。”[3]


    “可惜了——”


    岁寒生长叹一声:“在这个时候,匈奴那方迎来他们的巅峰时期。”


    “那人正是后来跟汉高祖对峙的单于冒顿。”


    “此人也是秦灭之后,接受秦末烂摊子的汉王朝汉高祖刘邦亲征时摔的一个大跟头。自那之后,刘邦再也不提匈奴之事。甚至与匈奴结和亲之约。”


    “这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登之围’。”


    什么!!!


    三个时空所有人都神情一震。哪怕此事在另外两个时空已成历史,可再说起此事时,任谁也不是心情平和的。


    ……


    “耻辱!耻辱啊!”


    丢脸丢到后辈那里去了!


    大汉王朝此时的当权者刘彻,听着这一段往事,脸上火辣辣的,听得是又气又怒!


    他再重复一遍!他要把匈奴弄死!


    ……


    而唐时离那段历史太过遥远。秦王三人,听后人评说时关注点却更偏向与后人那边。就比方说先前那两条弹幕,古怪得紧。


    他们一直留心注意着,此刻刚记下那第三条弹幕,还没来得及猜想议论,就听得后辈谈起白登之围。


    他们想起这段历史,也不禁幽幽地叹了口气。


    大唐建立初期,与汉初之时何曾相似啊!


    “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没有汉文帝乃至其后的文景之治,哪有汉武帝后来的出兵匈奴!”[4]


    秦王李世民,未来的唐太宗,如此感叹。


    ……


    而泰山之上,更是群臣俱惊。


    嬴政终于没忍住,把桌案连同桌上摆放的那些竹简全部给掀了。


    朕的江山就是让你们这么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