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李弘的纸上谈兵
    《家父唐高宗》全本免费阅读

    契苾何力微微颔首,旋即又建议道:“殿下要去这几个州府,或可提前做些准备,届时表现的更武勇些、也更粗鲁些……”

    李弘:他都没对番人有什么刻板印象,番人竟然对他还有刻板的要求吗?

    而且……李弘考虑到自己的身子骨,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吗?

    不过,在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之后,李弘并未过多纠结契苾何力的要求。

    回到住处之后,他继续总结起了自己这些天的见闻,结合他的记忆,帮助大唐君臣更深入地了解吐蕃。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目前大唐对吐蕃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吐蕃能够崛起,也是时也运也。

    想当初松赞干布刚刚当上国王时,只统率着高原之上的一个小国,父亲还被人毒杀。

    但短短数十年间,松赞干布和禄东赞这对贤君能臣的组合就统一了青藏高原高原,并开始尝试着朝四周发展。

    而在接下来,吐蕃又如同有天命一般。即便松赞干布早死,幼主登基,但权臣却没想着谋朝篡位,继承权力的权臣的几个儿子也没有内斗。

    两代贤君能臣。

    大唐处在上升期,吐蕃同样也是。

    而在此期间,最能限制吐蕃扩展角度的大唐,对于吐蕃却采取了放任乃至于鼓励的态度。

    说起来,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最多的是书籍,类似诗经、佛经等等,像什么蚕桑、冶铁等技术,都是高宗朝应吐蕃请求所赐。

    如今看来,这一决策自然与资敌无异,只是不知当初做出这个决策的是登基未久的李治还是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的长孙无忌。

    当然,这一点现在只能私下想一想,就算是长孙无忌干的,也是借着皇帝李治的名头干的,不能提。

    在战略上,地势决定了常年生活在低海拔的唐人难以适应高原上的环境仓促,仓促作战只会把自己置于险地,还会面对冷瘴(高原反应)的威胁。

    面对吐蕃,受限于地势的差距,大唐只能以防守为主。

    在李弘看来,大唐最好的做法其实就是扼守住吐蕃人下高原的道路。

    吐蕃人借助着如今罕见的温暖气候发展起来,但其本质上的资源匮乏并不会因此改变。

    高原对吐蕃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吐蕃向东,是大唐的蜀地,这是吐蕃最想得到的土地,也是吐蕃最早放弃的方向。甚至于若非道路难行,吐蕃都该担心唐人从此处进攻了。

    东南是六诏所在,除了最南方的南诏一心向唐,其余五诏皆和吐蕃有所勾结,但勾结归勾结,吐蕃人要想占据他们的土地,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南方的天竺对于吐蕃来说,占领倒是不难,天竺人的身段一如既往的柔软。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借的便是吐蕃兵。

    但问题在于此时的天竺对于吐蕃人来说,太热了。

    能热死人的那种。

    前往西域也是同理,可以派兵出去,但道路同样艰难,要么翻越昆仑山,要么先来到高原西南沿着边界抵达西北(219国道西藏段)。

    青海对于吐蕃来说,是他们下高原的最好道路。

    所以对于青海的争夺至关重要,只要封住青海外出的道路,本就物资匮乏的吐蕃,纵有真正全民皆兵的军国体制,能一时集结出四五十万军队,但被困在高原之上下不来又有何用?

    与之相比,选择进入青海乃至于吐蕃本土与吐蕃正面交战才正中吐蕃下怀,毕竟吐蕃差的就是把四五十万军队送出青藏高原的能力。

    而要做到封控青海,在李弘看来,凉州的人口还是太少了,哪怕加上番人也是还是太少了。

    根据李靖留下的兵法,一万大军至少需要三千民夫负责后勤,战线越长,所需徭役的民夫越多,等到后续五万唐军抵达凉州,陇右所需要服徭役的百姓还会更多。

    而凉州四县总人口不到八万人。

    大军的人数都快比得上人口了。

    就算加上鄯州、河州等地,人力同样不足。

    要想对付吐蕃,首先要增加的就是人口。

    至于想要拿回一部分或全部青海的土地,帮助吐谷浑复国——李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