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伊萨世界16(父亲的任务)
    苏文再次见到父亲是末日纪元17年秋27周1日

    而这也成为他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位于蓝海市东北部的另一个火箭发射基地---北滩发射场。

    这个发射场主要是用来执行载人发射任务的。

    桑犁观测矩阵工程经过了17年的发展,实际进展与原来计划20年完成任务相比也只进行了原来计划的三分之一。

    之所以进程缓慢其中影响进程最大的有三个问题

    一、发射进度缓慢,全世界探测卫星和火箭制造技术其实已经能满足计划要求,但是发射到轨运行却十分困难。

    虽然现在可以做到一箭5星到10星,但是一颗卫星从发射到预定轨道需要40多天。

    每次到窗口期都是满负荷发射,就如上次苏里昂斯一家去观看的时候,上午三箭发射,每箭有5星,而下午开始又开始部署下一次任务了,快的时候当天夜间就能进行再次发射,最慢第二天必然也能再次发射。

    因此这样下来窗口期一天各个发射基地发射上去的卫星总数就可能有几十颗,一颗卫星需要40天左右进行轨道跟踪。

    这样的任务常年进行。

    因此每天都几百有上千颗卫星需要地面实时跟踪控制,只有卫星进入自己预定轨道内才能进行组网自动控制运行,因此太空遥控系统负载能力就决定了发射速率。

    二、数据交互困难,桑犁观测矩阵由4部分组成

    1是观测卫星,观测卫星是桑犁数据的直接来源,但是除了实时观测桑犁数据外还需要检测反馈自身的实时位置和轨道信息。

    桑犁数据需要传回伊萨地面,轨道和位置信息则是需要反馈到卫星组网系统,这个系统在每个卫星内和桑犁数据卫星内。

    伊萨到桑犁电磁波传输需要11分钟,而反馈加上控制一个指令需要22分钟,因此卫星的速度十几千米每秒,因此不可能在伊萨控制卫星变轨,只能依赖于卫星组网系统。

    2桑犁数据卫星,由于桑犁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电磁波放射源,所有的卫星数据不可能直接传回伊萨,因此才有了中继数据接收卫星。

    由20个卫星组成围绕桑犁运转,轨道要比观测卫星高,像一个十二面体覆盖桑犁旋转。

    其主要功能一方面是承载桑犁观测卫星组网系统,就像中央电脑一样控制着整个桑犁观测矩阵卫星的运行轨道。

    另一方面是接收数据,接收观测卫星对桑犁的测量数据,接收伊萨发过来的指令数据,再者就是发送数据了,将将桑犁观测数据发向伊萨。

    因此数据卫星配备强大的电脑,以及大功率发射器和高灵敏度接收器。

    3伊萨中继空间站,承担从桑犁数据卫星传回的信息,并发送回地面,同时将地面信息发送向桑犁数据卫星。

    其最早原型其实是伊萨6颗同步卫星,这是桑犁观测矩阵工程实施之初发射的,后来随着桑犁探测卫星的增多所传输的数据也就越来越多。

    同步卫星虽然相对地面是固定的但是相对于桑犁数据卫星却是运动的,因此误差和延误会时常产生。

    末日纪元7年七国联合筹建空间站,此次空间站与平常的卫星最大的区别就是运行方式,他并不围绕着伊萨转动,而是是建造在第一引力平衡点y1(地球文明称为拉格朗日点l1),这样空间站就会与伊萨同步运行在桑犁轨道上。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处理数是没有必要花费这么大代价建立空间站,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另一个计划做准备。

    在桑犁观测工程提出不久后,科学协会多次开会讨论拯救世界计划,但是大多数都被否定或者说以现在的伊萨力量很难实施。

    因此在原本讨

    论在y1点建立一个太空基站的时候科学家们提出建立一个综合型的空间站,一方面用来处理数据,另一方面用于直观研究桑犁辐射。

    这里是排除伊萨大气层和磁场影响后最直观的研究桑犁辐射乃至氦闪对伊萨形成冲击的位置,尽管无法直接对危机起到作用,但是这里可以为以后应对危机积累宝贵的数据,因此得以成立。

    4桑犁数学预测中心,目前预测中心已经建造在伊萨联合王国议会中心的龟陆岛上。

    预测中心虽然是目前伊萨科技力量汇聚的核心,但是整个中心院落靠近海边却并没有多宏伟巨大,院前是桑犁观测矩阵雕塑,院中是一座三层高的方形建筑也是核心预测中心机房。

    这里目前有5台全世界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地下为海水冷却的数据存储中心,东西两侧是5层办公楼,汇聚全世界相关领域科学家。

    5台计算机并不是都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其中1台运行主预测模型,1台处理接收到的桑犁观测数据,1台用于验证预测,1台用于科学家编译优惠预测程序,另外一台为备用。

    这里不得不提其实这里最核心的是两台超算,一台是预测主机,另一台是验证主机,这两台相辅相成来确保预测结果更加可靠。

    这主要是利用桑犁数据的时差性质,以伊萨桑犁核心连线的直线上为例,两颗探测此时正好在这条直线上,一个位于伊萨和桑犁中间,另一个就位于桑犁背面。

    此时两个卫星同时产生一个测量数据,但从这两颗卫星与伊萨的直线距离就相差150万千米,而数据不可能直接穿透桑犁直径传输过来,因此两颗卫星数据实际上传输到地面相差十多秒。

    因此桑犁模型建立不可能输入的数据一半是现在的一半是十多秒前的,这就需要首先进行一次数据处理,就好比输入的数据一半是十多秒前的,另一半也要是十多秒前的。

    提前收到的数据则是无法参与运算的,这就相当于桑犁的一个时间切片,但是这样一来整个预测模型就有一定的滞后性质,相当于把十多秒前的数据输入主机进行预测。

    那么提前收到的数据就没用吗,只能等十多秒之后才能使用吗?当然不是,这就是另一个重要作用,验证主机,将十秒前的数据进行一次预测,然后用提前收到数据进行一次预测验证,这样不断迭代就能使得预测结果越来越准确,所以这两个主机是相辅相成最核心的部分。

    由于各个部分距离跨度大太空通讯技术还不够先进造成了数据交互困难,也是造成桑犁观测矩阵工程进度缓慢的一部分原因。

    三卫星劳损率,桑犁探测卫星一旦进入绕桑犁轨道就需要常年直面桑犁辐射,高温和电磁干扰是最致命的。

    大多数卫星常年经受500度以上的高温,甚至有时候能达到上千度,材料劳损是必然的,最初的时候卫星寿命只能撑一两年。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这两年能将卫星使用寿命提升到5年以上,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满足整个工程需求,这意味着一旦停止发射任务,不到5年整个工程就会化为泡沫。

    综上受限于以上三个主要原因,就导致了现在工程进度缓慢。

    在上述三个原因中其中第三原因是最难攻克的,探测器的各项传感器寿命,电池系统寿命,电子系统等等各个环境都需要材料科技的支撑,然而材料科学突破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因此对于当下情况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前两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升级改进--这就促成了苏里昂斯此次执行的任务--空间卫星数据主控系统。

    空间主控系统的任务还要追溯到早在7年之前甚至更早,制约桑犁工程的原因其实在期初几年就有人在科学协会会议上提出来了。

    但是那时候桑

    犁观测矩阵刚刚起步,甚至很多基础技术都没有完善,因此不可能花精力用在解决未来的问题上。

    在经过了接近十年的发展,很多基础技术都得到了突破发展,这样一来太空遥控数据系统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在危机十年一次科学协会会议上再次被提出来,经过几轮论证讨论最终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当时苏里昂斯在主控系统,数据处理,测控软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已经是界内小有名气的博士,最终便由苏里昂斯主导了此次任务。

    经过7年的研发测试完成了空间卫星数据主控系统,整个系统部署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由苏里昂斯携带系统主机进入y1空间站进行主机安装和系统更新。

    第二阶段就是更新替换桑犁数据卫星。如果此次任务完成,将大大提高桑犁矩阵的发射任务和数据传输能力。

    第一阶段任务就是从系统上接管桑犁观测矩阵的运行,数据交互,以及卫星发射遥测控制,在业内被称为--巡天2号超级站,其核心就是一台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主体像是一个正方体的主机见方。

    任务主要分为二步

    第一步是巡天2号超级站对接空间站,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主机需要搬到空间站内部,超级站是主机也是一颗卫星,因此只需要在外部与空间站对接就可以。

    这些工作主要是由布拉泽来完成的,在十几年的相互配合中苏里昂斯和布拉泽之间形成了深厚的默契,他们俩犹如大脑和手一样娴熟一个负责思考解决方案,另一个负责实施完成工作。

    布拉泽在这十多年的工作中也成长为了总工,对接任务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接接线,拧几个螺丝,替换几个零件,原本让一个熟练的工程师去就可以。

    而且空间站本身就有两位驻守人员作业能力肯定也非常出色,但是布拉泽一再向上级领导要求下亲自前往,在他看来这是他的兄弟7年多来的研究心血,不能出现一丝问题。

    而且此次任务在国际上影响也非常重要甚至牵扯到政治问题,虽然国际上表示一致团结,但是各个国家背地里少不了明争暗夺,而任务成功就意味着整个桑犁观测矩阵的数据主动权。

    稍有不慎出现问题可能会迎来质疑,而严重的话可能要让出整个任务,为别人做嫁衣,作为兄弟布拉泽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因此再三要求亲自执行此次任务。

    第二步是运行系统接管数据,由苏里昂斯博士和其助理完成。

    这个过程要持续到整个任务的第二阶段任务完成。

    也就是说他们要在空间站留守几个数周,等待替换20颗新一代的桑犁数据卫星,让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才能算是任务完成,最后才能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