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对峙
    《乌烟碧》全本免费阅读

    山岚缭绕,水色空蒙。

    沿石阶而上,行至半山腰处,可见一座竹屋。

    竹屋外面是木栅圈出的园圃,种了两叉尺的薤菜。

    这两日,任知宜一直在太医院将养,住得憋闷,今日得见山中景色怡人,她的心情倒是舒缓了不少。

    昨日,她收到景随的来信。

    在信中,他故意提及一位经验极丰富的老仵作住在城郊半山。

    她于宫中思索了半日。

    景随这个人,看不清,摸不透,看似对什么都不在意,功名、权位皆不在他的心中;惟独说起他兄长之死时,他的眼神变得格外深沉,与平日的冷漠截然不同。

    若是能各取所需,未尝不能做同路之人。

    “任姑娘在想什么?”

    任知宜回过神来,对着在身侧的景随笑笑不语。

    竹屋内杂乱,陈放着各种瓷瓦器具和厚薄不一的刀片。

    老仵作坐于圆凳上,手上动作翻飞,片片竹篾编成方筐。

    二人进来,老仵作手下一顿,见是景随,不耐烦道:“你怎么又来了?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兄长就是自尽!既然不信,还来找我做什么!”

    景随也不恼,拱手道:“卓老,这次是我朋友有问题想请教您。”

    卓老望向任知宜。

    气韵清雅,身姿娇柔,爬了几步山路,白皙的面庞现出些许润红,一看便知,是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小姐。

    “何事?”

    任知宜指着自己的口,又摆了摆手,表示口不能言,只能以笔代之。

    卓老这才瞧见,她颈部以白色丝帛缠了两圈,隐隐有药液渗出。

    “这是一份尸验单,请卓老过目。”

    卓老拿过来粗略看了一眼,随手一丢,扔在地上,“写的什么验单!大理寺的仵作真是一茬不如一茬。”

    “有什么问题吗?”

    卓老斜睨了她一眼,“你是这人的家人还是官家?”

    任知宜道:“官家!”

    “呵……”,卓老冷冷一哼,“小老儿不替官家办事。”

    上山之前,景随曾经告诉过她,卓老过去是一名官府仵作,奈何性情孤傲,不懂迂回,得罪了上官,被撵回家。

    后来,有些衙门碰到查不清的案子,找到他头上,他一概不理,衙门只好让被害人的家人前来请托。

    任知宜面露遗憾,长长地叹了口气,“此案明日便要有个结果,他的家人远在千里之外,看来这案子的真相注定是无人知晓了!”

    二人转身欲走,却听后面响起声音。

    “什么案子?”

    卓老醉心于验尸,竹屋里的东西皆与验尸有关。他生活清苦,却于此道分文不取,足见一片赤诚。

    这样的人,必然不愿意真相尘封。

    卓老重新拿起验单,细细读了一遍,“不行!”

    “什么不行?”

    “这里写着“双肋之下有压痕”,是什么颜色的压痕……又是什么形状,全都没写。”

    他又指着验单之中的“腹中水草少许”,冷笑两声,“写得如此模糊,如何破案?”

    任知宜不解:“卓老何意?”

    “除非……”,卓老斜凝视着她,冷冷道:“让我亲自验尸。”

    任知宜怔在当场,薄唇紧抿,目色沉静了下来。

    门外传来脚步声,林四推门而入,“姑娘!贡士院的举子去了大理寺静坐。”

    …………

    “微子兴悲,良有以也……”

    公堂之上,一众举子盘膝列坐,背脊挺得笔直,俱皆口中低吟。

    卫枢跨步而入,眸色幽沉凛冽。

    这些人,竟敢效仿当年士子坐地悲歌!

    嘉以元年,赣南道节度使盛齐月发动叛乱,因为此前毫无预兆,判军以势如破竹之势直捣京城。

    当时在松石书院读书的一位士子听闻城破,悲愤交加,写成一篇未署名的《讨贼檄》,其他士子连夜誊抄数千份,很快传诵京城。

    盛齐月武将出身,心胸狭窄,行事残暴。破城之后,将四大书院的士子尽数抓到京城的明镜台。

    明镜台,以史为镜,以行昭明。

    原本是士子集会,高谈阔论之所,却被盛齐月设上刑架,刀刃高悬。

    盛齐月逼迫士子说出檄文是何人所写,何人所传。

    有士子站出来大骂盛齐月乱臣贼子,天下当共诛之,结果被放在刑架之上,刀刃裂身,血流满地。

    一个士子,接着一个士子被送上去……

    那日天光黯淡,大雨滂沱,翻滚的雨珠落在明镜台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血水。

    所有士子悲愤交加,盘膝列坐,齐声高唱《讨贼檄》,声音传遍整个京城,如同丧钟齐鸣,苍凉而悲壮。

    三百二十八名士子,全数葬送在明镜台。

    如今……

    这隐痛却成了他们与朝廷对抗的凭恃。

    卫枢拢袖握拳,眉目凛然,“林大人,驱走所有人。”

    林居正一惊,“殿下,不可啊!”

    卫枢神情清冷,“孤知道,当年数百士子悲歌赴死,时至今日你们仍怀旧痛,对这些士子格外宽忍。可是,他们是未来大胤的肱骨,不是遇水即化的泥塑。”

    林居正尚未答话,有人先一步高声斥道。

    “昔日明镜台上,面对贼子,士子慨然赴死是何等气节!尔等如今却是为了各自仕途,求一己之私,着实令人作呕。”

    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正是任知宜的丫鬟宝珠在代她痛骂。

    任知宜踏入堂中,敛起浅云色褶裙,向太子和林居正福身行礼。

    举子们闻言大怒,“同窗含冤而死,我们效仿先辈,求得是一个公道。五日之期已到,你说的证据呢?”

    任知宜眼神示意,宝珠又道:“小姐问,你们是真心为了高期之死求一个公道?”

    众举子道,“当然!”

    “好!”任知宜写好纸条,由宝珠代念:“若是今日证明高期并非自尽,而是有人刻意挑起文祸,你们当如何?”

    举子应宣第一个站出来,朗声道,“受人挑拨,不明是非。若真如此,我愿即刻返乡,自此不问科举。”

    他话音一顿,接着道:“若是反之,姑娘欲如何?”

    宝珠高声喊道:“我家小姐愿拿出一万两白银,送至高期家中。”

    此话一出,众士子俱皆一怔。

    应宣讥讽道:“姑娘将士子之清白前程与区区黄白俗物相提并论,实在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