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心安之处即为家
    月夜风高,天高海阔。


    大帆船上,依旧有人忙忙碌碌。


    领航员忙着测量着维度位置,并通过钟表记录的时间和航行的速度,测算出大致的距离。


    矮壮青年是个嘴闲不住的主,望着这皎洁的月光,又开始多嘴。


    “延武,你说嫦娥仙子去哪里了呢!”


    “估计是怕你,躲起来了!”


    杨延武脸上毫无表情的说道。


    “哈!”领航员没有忍住,笑出了声。


    矮壮青年倒一点都不生气,“哈哈,看来我魅力还不错啊!”


    ……


    一连航行了二十多天,一百多艘船只分成了三支,去往不同的垦殖点。


    而杨延武,直接来到了金山城。


    此时,刘文华已经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因为长途航行,并没有立即行动,杨延武准备在这里休整几天。


    修整的时候,杨延武顺便去垦殖点看了看。


    整个金山河两岸,现在都已经开拓了出来。


    “哇咔咔,这都是开垦出来的!”矮壮青年看着一大片的田地,不可思议的说道。


    “少见多怪,你又不是没种过地!”刘文华陪在旁边,非常鄙视许时见的表现。


    “哈,我是感叹这个平原太大了,你不觉得,这里比我们领地内那些小平原要大了很多倍吗!”


    “确实,不过,这应该是北美大陆上一个小平原,如果是在东岸,那里的平原更大!”


    杨延武对矮壮青年的说法表示支持,这里就是一个大粮仓。


    杨延武走进了一个小镇,镇中有一片平地,用来晒谷物的地方。


    几个老人从地里忙碌回来不久,正坐在石头上休息,闲聊。


    “大爷,你们生活在这里适不适应啊!”


    “适应,这里很好,有田地,有水源,是块宝地啊!”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爷笑呵呵地回答道。


    兴义军的军纪很严,而负责治理地方的人,都是同样的明朝流民,只是学了些简体字,和一些加减乘除计算,很亲民。


    “大爷,听说这里的土著女人很带劲,是不是啊!”矮壮青年突然插嘴道。


    “你个后生崽,这里哪里有什么土著,都是我们的乡人,只是很早就搬过来了!”


    白发老大爷爷不满地说道。


    杨延武看了刘文华一眼,刘文华悄声解释道:“这是江夏友贤的主意,让这里的土著认同我们!”


    杨延武点了点头,觉得这个主意听不错。


    杨延武想了解这里的移民在这里安不安稳,会不会想家,别到时候富裕了,还想着跑回去。


    “大爷,你想不想家啊?”


    “啥家啊,这里就是我家啊,在大明,我们这些人,哪里有什么家!”


    白发老大爷感叹地说道。


    “那你要有机会回去,你会不会想回去,毕竟落叶归根嘛!”


    “我们这些人,哪里有什么根啊,我们连祖坟都不知道在哪里的人,哪会在意这个!”


    另外一位稍微年轻一点的大爷插嘴道。


    他才不想回去,在大明,他过着犹如地狱般的生活,如果不是被卖给了兴义军,来到这里,他不知道死在哪里,尸体都被野狗吃了。


    “我也就问问,你们在这里安心就好!”杨延武很满意。


    只要他们能安心在这里,那这个根就扎稳了。


    杨延武也不再停留,继续到处溜达。


    小广场上,这些老头子都不由议论道:“这是谁啊,好像是个大官!”


    “我听他们叫他总督!”


    “总督大人,不会吧,我见到了总督大人!他可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啊!”


    ……


    杨延武自然不知道这些老头之后来说了些什么。


    即使知道了,杨延武也不会多高兴,他不是来做谁的恩人的,他只是尽可能的去改变某些东西。


    杨延武并不希望自己成为被盲目崇拜的对象。


    矮壮青年似乎受到了什么刺激,很长一会儿都没有说话。


    “延武,你说我爹,要是能多撑一会,是不是也能活得跟他们一样悠闲!”


    “嗯,肯定!”


    矮壮青年的瘸子老爹,在他们举行兵变后的第二年冬天,就去世了。


    杨延武突然也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前世今生的,他都想念!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有的人,活到八九十岁的高龄,荣华富贵,享受一生。


    而有些人,却在饥寒交迫中挣扎求生,痛苦死去。


    在大明,长寿的人,大有人在。


    但大多在士绅家庭。


    像大明的高官们,大多数都活到了七八十岁。


    像李成梁,都已经八十几了。


    像李太后,也活到了六十九。


    不过李太后在早年,也受尽了苦楚,留下了暗疾,如今也不行了。


    自从去年染疾不起,就没有好转的迹象,最后还是走了。


    太后殡天,那必须要大礼祭葬。


    这一两个月的时间,所有事情都得为此事让道,同时,大赦天下!


    因为李太后的去世,很多人都受了益。


    内阁再也不是叶向高一人独相了,一下子补进去好几个。


    几位关在大牢中的犯官也被放了出来。


    唯一没能发下来的,应该是九边之地的饷银吧,反正户部的库房空荡荡,想发也没得发。


    说来大明王朝是真奇葩。


    发银子的事情,宗室的俸银是不会拖欠的,胡虏的封赏,只要来了,就绝不会拖欠,都是足额发放的。


    文武官员的,有时候会拖欠,因为大明官员的薪水很少,官员们其实看不上,发不发,都随意。


    唯有兵饷,拖欠的最严重!


    杨延武派去假装朝鲜使者的人员,很荣幸的参加了李太后的葬礼,拿到的赏银,如果按杨延武的薪水,一百多年才能和这些赏银的数量差不多。


    在太子府跟着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