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谋夺青州,刘备被针对了
    “哈哈哈”


    卢植开怀大笑。


    这一生的仕途,跌宕起伏,但卢植淡泊名利,初心不改,更是有教无类,遍收门生。


    但卢植心中,一直都有一个遗憾。


    诸多门生中,没有一个能继承卢植的兵法。


    并非是没有善于征战的,而是在卢植的心中,这继承兵法的人首先得有大节!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倘若被心存歹念、又不忠汉室的学了去,那不仅仅是汉室的悲哀,也会将卢植一生坚持的大节毁掉。


    因此。


    卢植一直都没能寻到合适的门生传授,直到遇见了关羽!


    虽然以前也见过关羽,但那个时候的关羽还只是刘备身边的一个马弓手,入不得卢植的眼。


    而在南下的途中,听张飞聊起关羽的过往和品性后,卢植就对关羽产生了兴趣。


    来到临淄城后,又进一步了解了关羽的品性后,卢植就萌生了将关羽收入门下的想法。


    只不过卢植没想到,第一次主动要收个门生还被拒绝了。


    这若是换个人,估计卢植都拂袖而去了。


    但关羽,着实让卢植太爱了。


    有万人敌的勇武,又能秉持忠义大节,还时常诵读春秋大义、自学兵法。


    这样的才俊,让卢植如何不爱?


    “老夫已到知天命之年,遍收门生,但未有能继承老夫兵法的。”卢植微微捋了捋短髯,语气中也多了欣慰:“今遇云长,吾愿足矣!”


    关羽亦是感动不已。


    自研习郑平赠送的《犬韬》时,关羽其实一直都对卢植有好感。


    郑玄注释《犬韬》,只是让《犬韬》变得通俗易懂,但卢植复核《犬韬》时,却时常会留下一些感悟。


    掌兵之人,当存大节,以报恩主。


    这样的观念跟关羽几乎是一致的。


    “恭喜叔父,得偿所愿!”郑平出言恭贺。


    让关羽拜师卢植,郑平一致都在暗中推动。


    从郑平赠关羽《犬韬》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论大节,关羽跟卢植皆是忠义之人,即便身处困境也不忘报恩主之义。


    而相对于卢植,关羽虽然武勇更甚一筹,但文略却是缺乏不少。


    以文略弥补武略,才能尽可能的凸显关羽的优势。


    而有卢植门生这个身份,也能让关羽在处理跟士人的关系上,多一分优势。


    不当卢植的门生,关羽会被认为是轻慢士人。


    可当了卢植的门生,那就不一样了。


    因为卢植的大儒名头,关羽又是卢植倾力培养的继承人,即便关羽傲了些,也不一定会被认为是轻慢。


    气势和名头摆在那里,普通的士人想得到关羽的敬重,好歹得拿出真才实学啊!


    “二哥啊,现在俺三兄弟,可都是卢师门生了。”张飞笑着凑近关羽,压低了声音:“二哥,《卢氏新书》还俺。”


    关羽卧蚕眉一挑,佯作不知:“什么《卢氏新书》?”


    张飞一愣,跳脚道:“二哥,当然是卢师赠给俺的《卢氏新书》啊。”


    “哦。”关羽淡淡开口:“三弟,上回赠给你的美酒,你能还回来吗?”


    张飞不假思索:“你都赠给俺了,俺怎么可能还?”


    话音一落,张飞脸色顿时一垮:“二哥,伱又诈俺!”


    哈哈哈.


    一阵笑声响起,却是刘备喜不自禁、开怀大笑。


    随着刘备儿的笑声响起,张飞也跟着笑了起来。


    一时之间,衙署内笑声迭起,一片欢乐。


    片刻后。


    郑平又建言道:“使君,可让叔父跟云长一起去平原国。正好让叔父去见见平原王,使君的婚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刘备眼中忽然闪过一丝迟疑,但很快又消失不见:“显谋言之有理!卢师,此事就拜托了。”


    卢植点头。


    南下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刘备长辈的身份主持刘备跟平原王刘硕外甥女郭昭的婚事。


    待得诸事安排已毕,众人各自赴任。


    郑平却是单独留了下来:“使君可是有心事?”


    刘备见郑平看出了端倪,不由一叹:“显谋,我只是有些担心,万一谋划失败了,岂不是误了对方的终身大事。”


    郑平大笑:“使君多虑了。郭贤人未出阁就三嫁亡夫,又岂会因为使君的谋划而担心终身大事被耽误?”


    “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使君人还在,即便真的天命不在,难道郭贤人还会舍弃使君独自离去吗?”


    “更何况,我并不认为,谋划会失败。”


    “使君不可丢了坚韧之心,而去学那庸人自扰啊!”


    郑平的劝谏,让刘备有些惭愧,眉宇中的自信也随之恢复:“让显谋见笑了!青州诸事,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倘若这个时候退缩了,那就真的前功尽弃了。”


    目前青州各郡县乡,对流民都在大张旗鼓的安置。


    青州历经黄巾祸事,多了许多无主的田地和宅屋。


    这些田地和宅屋都被登记造册,暂时归入官府。


    之所以说是暂时,是避免避难的人回来了,引起产权纠纷。


    刘备采纳郑平的建议,将田地按人丁分给流民,同样造册登记。


    同时对安置在各郡县乡的流民,按月发放粮米,并组织流民开垦荒地,以及去官府指定的工坊工作。


    各类能用上的赈灾的手段,几乎都被刘备用上了。


    被安置流民见官府如此作为,这心中的怨恨也在与日俱减。


    但这些被安置的流民并不知道,刘备在青州的储存粮,每日以天文数字在消耗!


    虽然有毗邻郡国的商人在贩运粮米,但这补给跟消耗不成正比,刘备府库的钱粮也渐渐变得危险。


    这也是郑平拒绝太史慈请命征讨管承的原因之一。


    青州的钱粮,几乎都用于抚民,没有多余的去支持太史慈去征讨管承。


    顿了顿,刘备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显谋,你来起草。是时候给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等人传檄了!”


    聚流民为猛虎,以吞天下大势!


    这是郑平布局解决青州祸患的最关键的一环。


    如今已经是初平元年末了。


    这一年,刘备崛起于青州,但天下大势在董卓西迁长安后,也有了新的变化。


    董卓想牵制渤海太守袁绍,在徐荣的举荐下,上书册封徐荣的同郡乡人公孙度做了辽东太守。


    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击杀,董卓又上书派北军中侯刘表担任荆州刺史。


    而此时,袁术屯兵鲁阳,坐拥南阳之众,麾下有孙坚及袁氏故吏相助,横跨南阳、汝南一带,声势颇大。


    兖州虽然地域不大,但户籍人口却远胜于青州和徐州。


    又有刘岱、张邈、乔瑁、袁遗、袁叙等有野心的刺史、太守各自拥兵自重,相互间的矛盾亦是不少。


    冀州牧韩馥,一心想让冀州各郡国听命,拼命的打压渤海太守袁绍。


    幽州牧刘虞,又跟右北平太守公孙瓒不和,双方的矛盾与日俱增。


    徐州刺史陶谦,虽然手握丹阳精兵,但对徐州的掌控也乏力,北有泰山贼臧霸占琅琊,南有张超占广陵,下邳又大部分被下邳陈氏的门生故吏掌控。


    若非东海郡有糜竺在支持,陶谦在这徐州也是困难重重。


    因为对下邳陈氏的不支持心有怨恨,陶谦纵容下邳相笮融敛财,跟下邳陈氏的矛盾也更深了。


    而在这复杂的局势下。


    袁术又因为会盟讨董一事,对袁绍十分不满!


    在整个会盟诸侯中,除了曹操外,袁术的讨董欲望是最强的。


    倒不是说袁术想要匡扶汉室。


    而是袁术想报袁氏灭门之仇,以及取代董卓!


    董卓不受士人待见,但袁术却是出自四世三公之后,若是击败董卓,那袁术就成了匡扶大汉的社稷之臣!


    出身名门,又有匡扶社稷的功劳,一旦袁术执政,公卿大臣会认可,小皇帝不会反对,天下士人的舆论也会偏向袁术。


    即便袁绍等人不想听命,也不敢公然反对。


    因此,在第一次会盟失败后,袁术跟孙坚达成了协议,提供粮草给孙坚,支持孙坚讨董。


    同时,袁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在鲁阳厉兵秣马,准备再次讨伐董卓。


    而在这个时候,袁绍又给袁术写了一封信,希望袁术能支持刘虞称帝。


    刘虞在北方,袁术在南方,这支持了刘虞称帝,不就是在给袁绍做嫁衣吗?


    本就不满袁绍的袁术,当即就让人将袁绍的使者给叉了出去。


    而孙坚虽然依附袁术,但也想通过讨董来扬名,又在鲁阳击败了董卓的部将胡轸。


    一时之间,袁术的讨董声势渐渐壮大,豪杰贤士多有因为袁术再次讨董而争相依附的。


    但袁术的声势越大,其余参加过会盟的如袁绍、韩馥、张邈等人,这心中就难受了。


    袁术的目的,已经显而易见了!


    既然你们不讨董,这讨董我袁术自己来。


    但这讨董的名望,也就是我袁术一个人的了!


    “公路小儿,竟敢羞辱我!”


    渤海郡。


    袁绍气得脸都有些扭曲了。


    想着袁术是自家人,所以袁绍就给袁术去信一起拥立刘虞。


    平心而论,袁绍给袁术去信的时候,是真当袁术一家人的。


    毕竟袁氏一门,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袁绍在北,袁术在南,这两兄弟拥护刘虞,再有刘虞自身的名望,关东士人谁会反对?


    结果袁术不仅大骂袁绍不忠不义,还直接将袁绍的使者给叉出去了!


    被自家兄弟打脸,袁绍的愤怒可想而知。


    冷静之后,袁绍也猜到了袁术的目的,随即看向许攸和逢纪:“子远、元图,公路不想拥立刘虞,必然还心存讨董的心思。”


    “他的根基在南阳郡,要讨伐董卓,有地利之便。”


    “倘若真让公路讨董成功,我这盟主之名名存实亡,等今后都得仰公路鼻息而活了!”


    “可有良策教我?”


    许攸冷笑一声:“袁术在南阳横征暴敛,士民百姓苦不堪言,这样的人也配言讨董?”


    “本初不说,我也会坏了袁术部署!”


    “如今袁术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令孙坚西进。本初也表奏一人为豫州刺史,待得孙坚西进后,再令其进兵豫州。”


    “袁术见豫州有失,必然会惊慌召孙坚返回。”


    “待得袁术引兵争抢豫州,可再设法挑起袁术跟兖州的争斗,让其陷入战乱而不能抽身。”


    “如此一来,袁术还有什么资格讨董?”


    袁绍抚掌大笑:“子远不愧才智无双,若用此计,公路征讨董卓必定会无功而返!他在南阳横征暴敛,征讨董卓又失败,这名声也就臭了。”


    “公路啊公路,若你支持刘虞,我还能看往日情分帮衬,可你非得撕破脸皮,那我也不能对你留情了。”


    “会稽人周喁,乃是袁氏故吏,受孟德邀请会盟,麾下有两千精锐,可让其担任豫州刺史,征讨豫州诸郡!”


    顿了顿,袁绍凝声又问:“刘虞屡次拒绝称帝,想借刘虞之名立足黄河以北已经很难实现了。”


    “我有意将韩馥取而代之,但又顾及名声受损,不知子远可还有良策?”


    许攸没有回答,而是看向逢纪。


    两人都是南阳人,有同乡之情,许攸自然得给逢纪一点机会。


    逢纪寻思一阵,道:“明公,我有一计,能给明公带来大量的名望。”


    袁绍来了兴趣:“还请元图直言!”


    逢纪清了清嗓子,笃信道:“近日听闻青州刺史焦和战死,平原相刘备被州吏举荐为青州刺史。”


    “但我以为,若无明公表奏,刘备是没有资格担任青州刺史的!”


    “明公可再表奏一人,出任青州刺史,安抚青州士民。”


    许攸不由笑道:“那刘备善于征战,这青州黄巾几乎都被剿灭。”


    “本初此时表奏一人担任青州刺史,就等于将刘备的功劳给强抢了。”


    “刘备如何能同意?”


    逢纪大笑:“不同意又能如何?谁让刘备胃口太大,竟然妄想要安置那几十万的黄巾流民。”


    “刘备若是不同意,那这冀州的粮食能不能运往青州可就难说了。”


    “毕竟,这寒冬天的,运输也不见得很方便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