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章
    每一期视频晏几术做到最后,都会有一种恍然感。


    视频里每个人物都曾经鲜活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仰望着同一片星空、踏足在同一片大地。


    她曾经一个人或者约上朋友去过许多地方旅游,大多都是历史名城,最爱参观的也是历史遗迹和博物馆。


    从南到北,踏上那些土地时,会无端生出一种和历史在对话的错觉。


    呆呆看着视频,在心中想着,若是霍去病在漠北之战后,休养一段时间,是不是元狩六年就不会突然病逝。


    【历史上的名将有许多许多,但像是霍去病这样,不断出现在后世诗歌里,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连李白都曾几次提到霍嫖姚,好像霍去病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


    漠北之战结束,霍去病也达到了他一生中权力、地位的最高峰。


    尽管我们作为后世之人可以去想象关于霍去病如果多活几年,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但历史人物没有如果。】


    霍去病虽回了营帐,但天幕所言却还是能听得清楚。


    没有如果,那就没有如果。


    这一战,他必定会胜。


    出征前陛下曾问他,成家立业,已经有了一番作为,该考虑成家之事。


    他当时只说了句,“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成家之事,不急。


    【关于霍去病的一生,因为太过短暂,留下的史料太少,所以供后世遐想的空间就很大。


    那我还是之前的观念,不管怎么去进行文艺、文学创作,都不该背离这个人物的核心,可以遐想,不能瞎想。


    视频的最后一段,我想说一些关于霍去病的个人看法。


    第一就是霍去病射杀李敢。


    这一段是被记载在史书里,那射杀李敢这件事,总之不单纯是为了李敢刺杀卫青,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之前说到的,李敢是霍去病手下的人。


    在漠北之战后,李广因为卫青按照汉武帝的嘱咐,让李广避开匈奴正面,李广听令迷路延误战机,后


    来自愧自戕。


    第二年李敢就去刺杀卫青,这个时间点来看,我们说霍去病正是风光的时候,不仅他风光,别人看他风光也来投靠他,卫青身边就有人投靠霍去病。


    那在这样的□□面背景下,李敢刺杀卫青这件事,卫青瞒住了,但当时周围肯定有人,不然怎么会传到霍去病那里?


    一传十十传百,散开过后,也许就会成霍去病让李敢去刺杀卫青。


    霍去病射杀李敢,另一层原因就在这里。


    他要堵住众人之口,也是为了杀鸡儆猴,告诫蠢蠢欲动的人。】


    霍去病一边听着天幕的话,一边盯着地图。


    过了这一带,就深入匈奴腹地,最好是奇袭,在对方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一举攻破。


    速度要快,制敌要狠。


    【那因为射杀李敢的事,就有人对霍去病扣了个大帽子,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因为这件事,不少人把霍去病的性格写成跋扈、目中无人,甚至还有说他脾气暴躁的。


    这么去形容他的性格未免过于片面和有失偏颇。


    他如果是个急躁和暴躁的人,怎么带兵?更不要说战绩这么辉煌,屡战屡胜。


    如果他跋扈和目中无人,手下的人会服他?不说汉军,霍去病手下那些匈奴人难道会跟着一个跋扈又目中无人的家伙?


    你要说他治下严厉,那我还觉得有几分可信度,说他性格急躁那确实是不太符合我们能查到的史料记载。】


    正研究地图的霍去病,听到天幕神音所说,不免皱起眉。


    他赏罚分明难道也叫严厉?


    可若治下不严,出兵时便会人人推诿,难以担当重任,不听号令,还是严一些好。


    长安。


    未央宫中,刘彻秉烛未眠。


    他独坐于案桌后,偏殿里偶尔传来几位大臣议论之声,他却怔然望着天幕。


    自卫青在匈奴之战首胜,再到霍去病连连大捷,开酒泉之功,立河西诸城。


    恍然已过十年,十年茫茫,他汉室江山往后竟是走向灭亡。


    br />


    只是匈奴屡屡侵犯边境,若置之不理,岂不是置当地百姓于水火。


    【第三点就是前面视频提到过的,霍去病一生的结局。


    尽管我们都有爱才之心,也抱有遗憾,有太多太多的想法想要去施加在这个人身上,但不管如何,要做到尊重这个人物。


    霍去病是历史上曾经鲜活存在过的人,我们不知道霍去病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说出“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这句话,但有着这样雄心壮志,不灭匈奴不还的人,你因为一个文学创作,引导大部分尚未认识历史的人,让大家误以为霍去病病逝是假,跟匈奴女隐居匈奴为真,这样做法我极其不赞同。】


    霍去病:“???”


    什么叫病逝是假,隐居匈奴是真?


    专心研究地形、战术的霍去病愕然抬头,匆匆掀开营帐走到外面,发现将士们投来目光,不由心中愠怒。


    他此生都在与匈奴作战,又如何会跟匈奴女隐居匈奴,还假死金蝉脱壳,未免太过荒唐。


    后世之人若是闲着无趣,倒是不妨多多看些书。


    他记载再少,也并非是如此胡诌的缘由。


    未央宫。


    刘彻听得此话,脸色微怔。


    后世之人怎么喜欢胡诌别人的感情?


    难道他大汉的大司马,会为了一个匈奴女子,抛却家国不顾,远走匈奴?


    荒谬!


    【当然,这种现象可能只是极个别的,但我希望在进行这样创作的时候,作者可以多考虑一下人物的核心。


    不是不允许这样的创作存在,但描写一段人物关系,有很多种办法,不一定围绕在爱情上。


    但这不是个例,比如李世民对一个突厥公主爱得深沉,狄青对一个西夏公主爱得热烈。


    但对于我来说,有的改编还算知道尊重历史,有缘无分嘛,那有的纯粹就是瞎编,完全背离历史,结果还来一句,我就是历史。


    霍去病的一生已经足够精彩,并不需要一段莫须有,甚至有点毁人设的爱情去佐证、丰满他这个人。】


    [唐太宗李世民]:观音婢,你听我解释,我不认得什么突厥公主!


    [宋太|


    祖赵匡胤]:还好我没有,吓人。


    [清圣祖玄烨]:赫舍里,朕的赫舍里走得太早。


    [明太|祖朱元璋]:还好咱有妹子,我和妹子感情好!


    【视频的最后,用李白的一句诗作为结尾。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公元前117年,元狩六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于出征单于王庭途中,因病早逝。


    汉武帝刘彻,调遣河西五郡属兵列阵相送至茂陵。


    霍去病的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与祁连山有关,他的陵墓便也是祁连山的模样。


    至今我们都仍未知道,在出征途中霍去病如何急病发作,匆匆去世。


    但不管如何,霍去病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如果他知道他影响了后世这么多人,更为后世奠定了河西走廊的疆域,也许会很欣慰。


    英雄早逝,难免会令人惋惜。


    我曾经到过祁连山脚,也去过玉门关、阳关,走过河西四郡,在眺望祁连山时,我也会想,如果霍去病没有早逝,那后来又会如何。


    也许,他还会立下更伟大的功绩,也许他会走向另一个权力的顶峰,不过如果有机会见到霍去病的话,我大概会哭得说不出话。


    少年成名、英武不凡、天生将才。


    这可是帝国双壁,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冠军侯霍去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