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奸商现形记之一
    “对啊,不光我家的布要了,全村今后织的布,锦绣布行也都要了。”


    什么?!在场的人都倒吸了一口气,这小子是不是又疯了?肯定疯了!


    高罕还上前摸了一下高希的额头,试了试体温,没发烫啊!


    “希哥儿,你说说是怎么回事儿?”这回胡老秀才却很沉着,他的花白山羊胡子没有抖动。


    于是,高希备细说了一遍,听得在场之人都一愣一愣地。


    什么规模收购,什么收销定产,什么预付定金,这些古怪新奇的想法,这疯小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阿弟,起来吧。”高希为村里的织户们办了一件好事,高罕趁着父亲脸色缓和了许多,赶紧让高希起身。


    “爸,照阿弟这么说,我们家那几块地可以不卖了吧!”高罕提醒自己的父亲。


    高宝还沉浸在“今后的布有了买主”的突然惊喜中,大儿子高罕的提醒一时倒成了耳旁风。


    一边的高刘氏听了大儿子的话,一下子激动地哽咽起来:“对啊,老爷,现在布可以多织些,都能卖掉,还能提前收到一些定金,希儿的病也见好,不用再花多少钱了”


    高刘氏看丈夫没反应,轻轻地推了一把高宝:“老爷,那几块地那几块地不用卖了”


    “哦啊?地不用卖了”高宝这才回过神来。


    丁满桢为了买下高家的那几块肥沃的水田,这些日子,威逼利诱。


    高宝在卖与不卖、全家的生计和守住祖业、小姓和大姓人家的夹缝中,受尽内心的挣扎与折磨。


    大明开国以来,百姓急待休养生息,而江南一带的赋税反而越来越沉重。有统计数据表明,明初江南诸府的赋税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至9倍之多。


    像高宝这样还有些田地的小富农家庭,想要保住祖上传下来的那点田产也越发困难。


    无奈,百姓只能“以棉补税”。在很大程度上,松江棉纺织业的兴起,和明朝廷“江南重赋”的政策有脱不开的莫大关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高宝一家生存的艰难,只不过是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沧海一粟罢了。


    现在好了,不用卖地了!


    高宝心头一松,祖上传下的家业终于保住了,全家的生计也保住了,他也不用再受地主丁满桢的气了。


    看着老妻泪眼婆娑,他自己也禁不住双眼含泪,双唇紧呡,喉头抖动,一时无言。


    一派煽情的气氛中,胡老秀才抓住了这个“冷场”的空档,想起今天所为何来:“我听说,你今天在布行里背了大明律条了?”


    “是啊!那李掌柜用短尺骗人,不正是犯了大明律吗?”高希轻描淡写地反问。


    “来,这个你看看,是什么?”说着,胡老秀才从袖筒里掏出一本书来。


    “这是御制大明律户律卷。”高希瞥了一眼封面。


    高宝和高刘氏,看看胡老秀才,又齐刷刷地转过头看看大儿子高罕,意思是问:你好歹在村塾里读了几天书,对不对?


    只见高罕半张着嘴,满脸惊讶,同时向父母点了点头。


    “你认得字?”胡老秀才有些激动。


    “认得几个,还认不全。自从上回蒙老先生救治后,在家养病,有空就翻了翻阿哥的书,自学了几个字。”


    “你,自学,还读过大明律?”胡老秀才太激动了。


    “以前读过”,高希轻声从唇间挤出几个字,只不过这个“以前”是指前世。


    “好些字认不全,还望老先生教我。”这是真话,前世高希读的是简体版的大明律。如果现在让他读面前这本繁体版的大明律,里面许多字如果不联系上下文,真猜不出是什么字。


    “好好好,此子有慧根,有慧根啊!你可愿意做我的学生,跟我读书?”


    这回高宝、高刘氏和高罕三人,又齐刷刷地扭头看向胡老秀才:“你老这是?”


    胡老秀才的脑回路有点长,他为什么要收高希做学生,一家人还没反应过来。


    以前人家说胡老秀才不务正业,这位老秀才倒也不以为然!


    中国科举制度录取率太低,要想一路顺利考上去,走上仕途,当真是凤毛麟角。


    大量屡试不第的秀才回到故乡,除了教书、当师爷,也有做生意、代人写信、算命测字的。


    像胡老秀才这种粗通医术,偶尔客串一下给人看病的秀才,也不乏其人。


    只是胡老秀才是一个奇葩,他很执著,或者说他是老顽固也没错。


    高希这种生来痴傻的病人,他也敢治,胆真肥!


    而他的本职是教书匠,坐馆教书这么多年,别说秀才,学生里连通过县试的都没有,难怪被人家嘲笑。


    这胡老秀才心里,气啊!


    气别人认为他治不好高希的病,但怎么样,高希的病治好了!


    气别人笑他教不出好学生。现在,就像他十几年来坚信能治好高希的病一样,他也坚定地认为,高希是千里马!


    如今,胡老秀才要收一个曾经的疯子、一个十八岁开蒙的“高龄”弟子,要让他能考取功名。


    胡老秀才要证明,他这辈子功名虽已无望,但也能教出好学生,看看到底谁是疯子!


    这就是胡老秀才,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


    “希儿,还不快给胡老先生磕头。”高宝和高刘氏都激动起来,原本要跟高希算今天大闹布庄的账这件事,早丢到爪哇国去了。


    拜师读书,可不是小事!


    这丁家村人虽多,但识字的人却极少。


    虽然像胡老秀才这样的穷秀才,只是学业等级上的末流,但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时代里,都绝对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


    明朝已经是历代识字率最高的封建朝代了,但也不会超过10。


    小官镇所在的华亭县虽然地处江南,文人才子辈出,但普通民众的识字率仍旧很低,更别说是在偏僻的乡下。


    胡老秀才虽然落魄,却从未主动收过学生。


    在胡老秀才看来,他在村塾坐馆教书,只是为了谋生罢了。


    主动提出收弟子,这是破天荒头一遭!


    高希未曾读书就能自学认字,还能智斗无良商家,为村里人解决生计问题,这绝非普通孩子能办到的。


    胡老秀才是老了,但不是老糊涂。他心里明白着呢:高希,是个好苗子!收到这样的好弟子,他是赚了。


    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但没有千里马让有缘人去辨认,谁又可以成就伯乐的美名呢!


    “这弟子将来若有大成,我这开蒙老师,亦能名垂青史了!”


    他越想越得意:“哈哈哈,这几日你就来学堂读书吧!”


    “好好好,改日便让他去学堂正式拜师!”高刘氏心花怒放,真心诚意要留老秀才吃晚饭。


    “哈哈哈,罢了,罢了!得此一子,还吃什么饭!”他一面走,一面回头看高希,越看越喜欢,步伐也越发飘飘然起来,居然又扔掉了拐杖。


    还是平安,拾起拐杖追了过去。


    “先生,先生,您的拐杖!”


    “先生,您别急!“


    “先生,当心头!“


    只听到“咚“的一声响,”哦哟~~“胡老秀才的头,再次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


    撞得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