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租约
    黄长植听了觉得可以一试,两人当机立断,回了县城,寄放了推车和箱子,买了些拿得出手的茶叶和点心,去拜访了赵书吏。


    赵书吏是当时黄长植服徭役时的监工,他还记得黄长植,大渊朝的徭役并不苛刻,黄长植当初受伤瘫痪也是因为意外。


    赵书吏听了父子俩的来意,想着这也是举手之劳,这茶棚拆除还得花钱找人去干,不如就租给黄家父子,算是补偿了黄长植吧。


    黄家父子听了后千恩万谢,随后又打听起了租金的事。


    “这茶棚原是要拆的,也就不多要你们的了,一个月你们给三百文就行,不过最多只能租两年,时间太久了我也做不了主。”


    这价格不算高,黄长植父子都很满意。


    谈好了租金,赵书吏便顺道带着黄家父子俩去县衙签了契约。


    黄长植在契约上签上了大名,交由官府用印备案。他们先一次性付了半年的租金,之后每半年付一次即可。


    出了县衙,黄家父子脸上挂满了笑容,他们原先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真的谈成了!


    而且三百文的租金着实很实惠了,这毕竟是在官道旁的房子,虽然只是简易的木板房,但在大渊朝,百姓是不可以随便建房的,无主的土地都属于官家用地。黄寄北想着等后面有地皮挂出来卖了,倒是可以考虑买,毕竟租期只有两年,而买了就是自己的了,不过目前他还买不起,只是想想罢了。


    两人取了推车回到木屋,围着这两间房来回看了又看,心里是止不住的欢喜。


    木屋的地基倒还算稳固,不过屋顶的茅草薄了点,需要再加几层,四周的木板也要加固一下,然后再刷上一层桐油防止腐烂。


    父子两一路一会儿讨论着茶棚装修的事,一会儿商量起两间小屋以后卖什么的问题,不知不觉就到家了。


    两人今天走了不少的路,却一点儿都不觉得累,浑身充满了干劲,兴奋极了。


    两人回家后和白氏说了茶棚的事,白氏比他们还要开心,以后丈夫和儿子不用每天在外奔波了,他们家有固定的摊位了,这是要稳定下来了呀!


    一阵激动后,白氏也考虑起了今后茶棚的经营问题。


    “我们这茶棚以后还卖馄饨和烤香肠吗?”白氏问道。


    关于茶棚的经营黄寄北已经有了大致思路,他们家这茶棚,就像是简陋版的现代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所以完全可以借鉴一下前世的经验,便开口道:


    “光卖馄饨和烤肠可不行,这茶棚的客人都是过路人,有的想坐下来歇歇脚,来可以碗馄饨,加个茶叶蛋,慢慢吃。有的匆匆路过,急着赶路,就需要买些能带走的、保存时间长的,路上吃,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点种类。”


    “我也是这么想的,”黄长植点头,接着黄寄北的话头说道,“这边往来的大都是附近村落进城的百姓和官道上路过的客商,出门在外两件事,休息和吃喝,我们到时候可以在屋外支个棚子,多放几张桌椅板凳,让大家有个歇脚的地方。”


    黄寄北点头表示赞成,随即接话道:


    “出门在外,人们大多会带点干粮,热水却是不好带的,我们可以提供免费的茶水或者汤水,这样就可以把过路的客人吸引进来,等人进来了总会买点什么的。”


    黄长植闻言兴奋地说道:


    “二郎这主意好,汤汤水水要不了多少钱,谁出门在外不想喝口热乎的呢,茶水我们就免费送,汤的话意思点收点就行,我们煮馄饨的骨头汤就不错,到时候可以多熬点,几根大骨,再加点香菇、葱,或者萝卜冬瓜也行,就可以熬一大锅的汤,不费什么钱。”


    白氏点头表示赞同,接着问道:“那主食呢?”


    黄寄北回道:“主食这边我们可以再加上面条,素的葱油面,荤的就雪菜肉丝面。”


    黄寄北开始怀念起上辈子的葱油面了,这可是他最拿手的面食,百吃不厌,他想这一口已经好久了,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馋得不行。


    “二郎,这雪菜肉丝面阿娘知道,雪菜阿娘年年都腌不少,这葱油面是什么呀。”白氏问道。


    “阿娘,这葱油面啊,简单的很,阿娘就等着尝尝我的手艺吧!到时候我们提前把葱油熬制好,舀进陶罐里,密封起来,等面捞出来了,直接搅拌后即可食用,最是方便快捷的了。”黄寄北说道。


    “那好,阿娘等着。”白氏望着孩子,温柔的说道。


    “主食这边,我们再加点干粮,”黄寄北接着说道,“阿爹觉得烧饼怎么样?咸的葱香饼甜的芝麻饼,随买随走,还容易保存。”


    “我看行,这烧饼扛饿,不容易坏还不占地方,带在路上吃最是方便不过了。”黄长植说道。


    “接下来就是定价,新添的这几样,按什么价格卖呢?”黄寄北思索着问道。


    “这烧饼好说,三文钱两个,我们也不多要,就走个量,二郎你看面的价格怎么定?”黄长植询问着说道。


    “葱油面是素面,但加了酱油和糖的,我们就卖四文一碗,雪菜肉丝面食荤面,就卖六文一碗吧。”黄寄北计算着说道。


    “嗯,这个价位合理,就这么定吧。”黄长植应道。


    一家人又商量了一番,总结下来发现要做的事还真不少,虽是简单的茶棚要开起来也不简单。


    谢婆婆抱着快睡着的四娘坐在藤椅上,并不搭话,看着那三人生机勃勃的样子她愈发觉得生活有奔头了。


    其实以她的积蓄,要让这一家子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不困难,可她并没有这么做,钱总有用完的一天,他们只有靠自己立起来,才能经受以后人生中的风雨,她毕竟不能陪这些孩子一辈子。


    春意渐浓,山上的桃花争相绽放,远远看去好似一片红云。


    山下忙碌的人们却是无暇观赏,只能偶尔驻足感叹一番,展望一下几个月后硕果累累的场景。


    开店要要添置的东西那可不少,为了节约成本,他们是能省则省,能自己动手做的绝不花钱买。


    店里的桌子、凳子是黄长植自己打的,凉棚是黄寄北和白氏搭的,所用到的木材都取自于后山,为此他们从后山砍了七八棵落叶松,搭棚顶用的是竹子和茅草,家里都是现成的。锅碗这些就必须去买了,于是他们又去镇上定做了两口锅,添置了一些碗筷。


    另外就是灶台,原有的灶台太简单了,必须要扩建。黄长植修整了原有灶台,又在屋外加砌了一口,上面搭了棚子遮雨,这样就能两边同时开火。


    修完灶台黄长植又在旁边修了个烤炉,用来烤烧饼。黄长植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挖泥、制坯、定型,都是一个人搞定的。这是都是黄寄北干不来的,还好阿爹好起来了,黄寄北万分庆幸。


    正好,趁着修整茶棚,他家的围墙也该砌起来了。


    趁着天气晴好,全家一起上阵脱土坯!


    黄长植抡着锄头在土场刨土,把制坯的土堆拢到一起,然后再在顶部开一个坑,白氏把挑来的河水倒进土坑里,等水都渗透进去了,再由黄寄北把挑来的陈年麦秸倒进坑里。


    等黄长植把麦秸和泥土搅拌好了,就可以开始脱土坯了。


    把制土坯的模子摆放在地上,黄长植往模具里倒上混合了麦秸的泥土,白氏负责把它们抹平压实,压实后再把模子拎起来,这样一块土坯就好了,接下来就是翻面晾晒的活了。


    就在黄寄北一家累的都快要直不起来腰的时候,高冬青一家和荷花婶子他们来帮忙了,人多了速度立马就上来了。为了感谢大家白氏顿顿好饭好菜招待着,把这份恩情记在了心里。


    上千块晾晒好的土坯被运到了院外,原有的竹篱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由一块块土坯垒起来的围墙。


    看着围墙连接起来的房子,方方正正,谢婆婆觉得安全多了。


    剩余的土坯则是被运到了茶棚外,在搭好的凉棚四周垒出一圈半米高的小围墙,有了这圈矮墙,茶棚就愈发像模似样了。


    开业时间定在清明节后的第三天,清明节一过,日子越发的忙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