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 11 章
    前两日,李贤东砍了好几棵细松树,拖着下来,搭了三个草棚子,一个做临时厨房,一个用来堆放杂物,一个做茅房。


    今日,李贤东早早的进了城,先是去石场。确定了提砖石的时间,再跑到集市里,各种日用杂货再置办一批。


    李贤东回到的时候,王氏和李小寒正在宅地里忙活着,要把茅草扎成一把把,盖成草棚顶遮雨;要把砍下来的松枝摊开晒干,到时候这些就是正经的干柴了,特别耐烧。


    瞧见李贤东归来,王氏带着李小寒放下手中的东西,迎了上去。


    李贤东买的东西可真不少:两个水桶,水桶里塞着菜刀、镰刀、砍柴刀,大木盆套小木盆一共四个盆,盆里塞着稻草裹着瓷盘瓷碗,再有一口铁锅,一个煮汤的陶罐,火石子,带盖子的盐盅、油罐……


    李小寒打开带盖木桶,里面是两大块肥板油。


    上辈子的李小寒为了健康和减肥,基本不吃猪油,但这辈子日日清汤寡水的李小寒,看见这块猪板油竟然悄摸摸流下了口水。


    看着白嫩嫩油乎乎的猪板油,李小寒舍不得拿回老宅去。


    油渣子可是美味,向来没有李小寒的份。


    “娘,我们开锅炸油吧。”


    “哎。”


    可是,要怎么炸油呢?十几年没进过厨房,王氏毫无主意。


    “娘,我知道,你先把板油切细块,就切两个手指并排大。”


    感谢在药林基地里啥娱乐活动都没有,李小寒只能刷刷各种短视频。


    “然后把锅洗干净,用布抹干。”


    “烧热锅,用一块生猪肉把锅仔仔细细擦一遍,等到整过锅里都油汪汪的,便把猪板油全倒进去。”


    渐渐的,油香肉香飘起,锅里的肥肉,慢慢变黄、卷曲,肥油越来越多,冒出一个个肥泡泡。


    成了。


    王氏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刚刚她的心都是紧绷的。


    眼看这肥肉缩成一块块的油渣,王氏麻利的抽出柴火,然后一勺一勺的把油装进油罐里。


    “娘,加一把盐。”最后李小寒说道;“加一把盐能放更久。”


    自己女儿受过过世亲婆婆指导,比自己能干,王氏不怀疑,往油罐里添了一把盐。


    而李小寒捡起一个油渣,吹了吹,觉着差不多了,一口咬下去。


    还是有点烫,但热乎乎的,脆滋滋,满口油香溢出来,越嚼越香……


    原来猪油渣竟然是这么好吃的东西!


    “爹,娘,你们也吃。”


    一家人分着吃一碗猪油渣,内心觉得是前所未有的幸福。


    忽地,远处一个土堆后,传来一阵细微的声音,李小寒眯眼细看,一个瘦小的身影,约莫3岁左右,从土堆后跑出来,飞快的跑开了。


    咦,新邻居?


    李小寒挑挑眉。


    “爹,娘,大树伯他们家有小孩子?”李贤东家的新宅地是村子里最东边,最近的家便是李大树家。


    “没有啊,大树家只得两个儿子,都还没有娶媳妇呢。”李贤东虽然不咋说话,但是村里人家的情况还是清楚的。


    那就奇怪了,昨天虽然也有很多小孩子来围观,但是那都是比较大的小孩子了,这么小的小孩子,要么住附近,要么有大小孩带着。


    哪里来的呢?李小寒不完全是好奇,只是她后世人的思维,总觉得这么小的小孩得有人看着点,不然不安全。不过想想,自己从小好像也是独自跑,这个时候的小孩子哪有后世的小孩子一样。


    二是昨天一番经历,让她明白,她爹娘在村里实在是太不合群了,这建房子的人情还完之后,总得有个日常来往的人家呀。新家新邻居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不过这个急不来,慢慢来吧。李小寒心里嘀咕,却见她爹尝完猪油渣,忽然又挖起了洞来。


    “爹,你在干什么?”。


    “盖草棚子。”李贤东头也不抬的继续挖坑。


    “盖草棚子干啥,不是已经盖了三个吗?”


    “这个盖来住。”李贤东答道,“我之前想岔了,这里东西越来越多,夜里我得在这里守着咱们家才行。”


    李小寒环视四周:只有一面有邻居,其余三面都是荒地,一人高的草棚子,四面不挡风,夜晚估计蚊子肯定不少……


    李小寒正想劝着他爹,谁知道她娘闻言狂点头说,“应该的,可不能让咱家给二流子给搬空了,我记得老宅杂物房有一个木板,咱回家拖出来给你睡木板上。”


    看王氏的神色,如果不是不合适,她也要一起守在这里了。


    李小寒突然感受到了李贤东和王氏对这个新家的重视。想想便不再劝了,只帮着她娘,把她爹住的地方尽量弄的舒服一点。


    第二天,砖石进场的时候,族长的儿子李信和、三叔公的孙子李德有、李生义家的长子李贵前带在自己的小儿子李家银,扛着锄头挑着空担子来了。


    李小寒有点想不明白。二伯一家来人正常,怎么李信和、李德有也来了呢?


    虽然说上次夯地基他两也来了,但是毕竟是不一样的。建房子的时候,除了夯地基上房梁等大动作的时候需要族人帮忙,其他的砌墙什么的时候,都是亲近的几个人家来帮忙就可以了。


    李德有摸摸自己的头,“祖父说让我过来学着点。”


    李信和笑眯眯,“我也是。”


    既然这么说,众人也不再说什么,族长三叔公做事,他们年轻人还能反对不成。


    不过,李贤东还是深受感动,他知道,这是宗族对自己的重视。一时之间,竟然大受鼓舞。


    李小寒看他爹这个样子,虽然不明白,但对宗族的敬佩和防备更加深一层。


    逃荒都过了几十年了,族中仍然有这个人心。族中的长辈在处理族务的时候,还是有一套的。


    这不,他爹对宗族认同感更强了。


    几个人帮着帮砖石卸下来,李贵前看着这石头说,“贤东弟,你这地基石,定得可是不差啊。”


    李贵前自己有两个儿子,以后也是要分家的,他带着小儿子李家银过来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学着要怎样盖一个房子。


    “这可是城东采石场的好地基石头,好好砌,百年不坏。”跟着砖瓦进场的两个砖瓦匠师傅说。


    这两个师傅可是大价钱请过来的,事实上,李小寒也很好奇,古代没有钢筋水泥,是怎样把这个墙砌成的。


    上辈子听说长城上的墙是用糯米混合而成的,所以特别坚固。


    但是,糯米可是一个贵价粮食,李小寒知道她爹肯定买不起,也没有买,那他们家怎么把这个墙砌起来。


    李小寒留心看着,只见这两师傅用黄土、石灰和河沙三样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然后再倒入一些他们带过来的粉末,再然后不停的炼打、翻动,待到成混合完毕,老师傅用手捻一捻,喊到,“可以了。”


    李贤东等人便把基石放到早前挖的沟底,然后一块石头一抹混合土的铺砌而成。


    “这样就可以了吗?这是什么呀?”李小寒好奇的问。


    师傅里面相对年轻的那位,白了一眼李小寒,不回答。


    老的那位,抬起头来看了一眼李小寒满脸好奇的样子,然后才解释说,“小姑娘,这可是我们吃饭的方子,不能说给你听。”


    这也就是他看李小寒跟自家孙女一样的年纪,又只是满脸好奇并无打探之色,才解释两句。如果是李贤东这些人来打听,老师傅可是要发脾气的。


    李小寒这才反应过来,这辈子,这些东西可不是可以在网上查的,有些家传手艺,真的是当传家之秘来传承。


    自己这样子问,的确是犯了忌讳了。


    想明白了,李小寒便不好意思的道歉说,“老师傅,不好意思,我就是好奇问一下。”


    老师傅摆摆手,继续低头干活了。


    李小寒满足了自己对古代水泥的好奇心,虽然不知道老师傅带过来的秘方是什么,不过想着可能是一些驱虫杀草的毒药,以免地基被蛇虫鼠蚁蛀蚀了。


    继续问肯定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了,李小寒站起来,去看看能不能帮她娘的忙。


    王氏现在心很慌。


    过来干活的人多了,活计做的自然是快了,这自然是开心的事。


    但是,这人干活,必然是要包两顿饭食的,不然人饿着肚子干活是不行的。


    还有过来帮忙的族人,也得包饭,不能再像上次那样,半天活干完,大家谅解,扛着锄头回去了。


    可是,菜地里种子才刚撒下去没多久呢,菜苗都没有长出来,哪里有菜。


    李小寒过来,便看着王氏急得团团转的样子。


    “娘,你干啥呢?”


    王氏将现在的情况跟李小寒一说,咬咬牙狠下心,顶着继婆婆的白眼她都要回老宅菜园里摘点菜的了,“小寒,你帮娘看着这边,娘回老宅摘些菜。”


    李小寒看着王氏的神色,再一琢磨,便明白了王氏的为难。


    细想一想,李小寒便提议说,“娘,咱宅地前面不是有很多面条菜吗,摘一些下来煮了拌一拌不就行了。”


    “这怎么行,这可是野菜,现在又不是荒年。”


    “这怎么不行了,难过没得吃?”


    “倒也不是……”


    王氏犹豫着,灾荒年间,饿肚子的时候,什么没有吃过,只是,这终究不是灾荒年,给别人吃野菜,终究是不好看。


    不过,王氏也没有犹豫多久,建房子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想来婆婆不会让自己一直摘菜园子里的菜,只能这样解决了。


    “那就这么办了。不过,这一个菜,终究是少了点。”


    “这有啥,田里不是还有荠菜,摘点荠菜炒昨天的猪油渣不就行了。”


    “这行不行啊?”


    “有什么不行,娘,吃饱就行,好吃就行,对不对?”


    王氏被说服了,两母女便行动起来。


    虽则是九月入秋,但是田野里的野菜还是多。这年景好了,人们便不稀罕吃着野菜了,尤其一些老人,当年逃难的时候,可真是吃伤了。


    李小寒专门挑最肥嫩最茂盛的摘,很快两母女便摘了一篮子,在河边洗洗干净便拎了回来。


    李小寒知道王氏厨艺一般般,换个人,十来年没下厨,天天煮猪食,大厨也变一般。


    李小寒上辈子工作的地方远离城市,食堂师父的手艺一般,但她不是一个委屈自己的人,人生一世,好好活着不过是一日三餐加安睡之地。因此,李小寒自己练就了一手不错的厨艺。


    但是,李小寒不准备自己来掌厨。


    王氏太自卑了,李小寒希望王氏能慢慢的立起来。


    而厨艺,则是最好的入口。毕竟这个时代的人,还在追求能吃饱的程度。李家在村里算富户,但是小陈氏的厨艺,也就是一个水煮和干炒。


    只要舍得放油放盐放糖,这个时代可以满足大部分人。


    于是,在李小寒的指导下,


    “娘,放油,放油。”


    看着王氏只用勺子舀了一个勺子底的猪油倒进锅,李小寒连忙提醒说,“娘,你想我们给人家吃野菜,也没有正经的饭食,就只能大方放油。可不能因此让爹被人闲话。”


    李贤东是王氏的行事准则,咬咬牙,王氏按李小寒说的,狠下心来放油。


    黄澄澄盖过锅底的油,让王氏感到眼花,她想不到居然还有这么大方吃油的一天。


    “娘,放点野葱野蒜头,那味道我喜欢。”


    野葱野蒜放进去,刺啦啦一阵油炸裂开的声音,那味道香得王氏有点头晕。


    “娘,你刚才那个面条菜水煮之后,没有放油你记得不?没关系,现在油香了,你舀上来,拌一拌,也是一样的。来,我帮你把水倒了,这样看起来油汪汪,显得油多。”


    “娘,娘,锅里冒烟了,放油渣,放荠菜,快快快。”


    王氏手忙脚乱的开始放菜,卖力翻炒,生怕焦锅了。


    “娘,是不是要加点糖?虽说刚刚荠菜过了一次水,但我怕荠菜苦。”


    全无主意的王氏又加了一勺宝贵的糖。


    ……


    中午,几块石头一张木板搭起来的桌子上装了两大碗野菜,旁边的盆子装了一锅半干糙米饭。


    围在桌边拿着碗筷的众人一时之间竟无从下筷。


    承平日久,这两碗野菜,冷不防的让人想起几十年前,战乱、饥荒,大家靠着山野里的野菜,熬过的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想不到,现如今天下承平,居然活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