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四合院小杨
    三天前,京城一间破旧四合院。


    经人介绍,小杨和大嫂秦茹,几经周折才找到了这么一间住所。


    朝西的偏房,这大下午的正当晒。


    一间也就十来平米的房子,陈设只有一张床,没有炕,除了一个烧煤的小炉子,其他家具什么都没有。


    据说这里原来住着一家人,前年孩子犯事人没了,老两口心灰意冷回了乡下老家。


    临走把所有东西都送了人。


    这两年想租的人也不少,可这狭小的房间,外地人也住不惯。


    大多住个个把月人就搬走了。


    “一月100,您二位觉得可以,今晚就能住这里。”


    帮忙开门的大妈,嘴里说着话,却一直在看秦茹,一双鹰隼般的眼睛,总想透过纱巾,去看她那裹得严严实实的脸。


    “行这房子我租了。”


    房子虽然贵了点,可距离火车站并不远,多走几步就能上长安街。


    小杨已经找了一天的房子,两人一路从广州过来,基本上没咋休息。


    昨晚上还是在火车站的候车室兑付的一宿。


    “那個小伙儿,我可把话说前头,你们俩这没结婚证的住一起,最好去派出所报备一下,大娘我相信你们是姐弟,可社区却不一定相信。”


    就这,还是这两年社会开放的缘故。


    如果在早两年,就他们两个这种没证件,又不同姓的,还想租房,早被好心群众给举报了。


    不说你是人贩子,也最少是在耍流氓。


    人民群众的眼睛不光雪亮,还特正义。


    “那个,她真是我姐,您看介绍信都是同一个地址的。”


    “哟,我说小伙,要不是看你介绍信没问题,这房子就你想租都租不到。”


    见小杨一脸的为难,大妈又故作好心的提醒了一句。


    “大娘也是为你们好,如果真有心,就早点把结婚证扯了,那样住一起才合法不是。”


    “另外我说大姑娘,这到地儿了,也不用捂得那么严实,热出痱子了可不太好。”


    大妈看是好心,可这八卦的火焰却是实打实的。


    “大娘,我姐她···”


    “小杨别说了,我解开就是。”


    “姐!”


    秦茹自从被烫伤后,其实就已经有了心里准备。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


    一开始还有杨老大和小杨的安慰,让她能挺过来。


    可自从杨老大在病床前,给她来了那一下之后,她的心就死了。


    要不是小杨一直劝说,到处帮她找药治疗,还带她离开了那个伤心地。


    她真的一死了之的心都有。


    小杨是她带着长大的,现在秦茹也不想小杨为自己的事难做。


    纱巾落下,租房大妈最先看见的是完好的半张脸。


    看模样还很俊,皮肤红润,杏眼桃花。


    可等秦茹转过正面,刚还微笑的大妈,瞬间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


    整个左边脸,从上到下,都是红红的褶皱,就连白皙的脖子上都是。


    那模样像极了电视剧聊斋里面的鬼。


    “这~这~”


    大妈啧啧了好几下,却没说出话。


    “我姐被烫伤了,这次我们来京城,就是来治病的。”


    见大妈表情不好,小杨赶忙帮嫂子把纱巾重新围上,又不停对大妈做了个解释。


    “这是得好好看看,我们京城的名医多,她这应该没多久,铁定能治好。”


    “那我就不打扰伱们了,大老远来,肯定很辛苦,就先歇着吧。”


    见秦茹的脸被重新包起来,大妈也反应了过来。


    宽慰了几句,就急急忙忙要走。


    “那个社区那边,我去帮你们说,小伙儿你别担心,没事的。”


    临出门还对小杨说了一句。


    要说着京城大妈,热心肠是真热心,可也得看人。


    如果秦茹长的还行,她就会思量,这小杨是不是有啥坏心思。孤男寡女的住一屋,擦枪走火是难免的。


    可现在,见了秦茹的真容,原来那颗小心思也就瞬间没了。


    一下就觉得这小杨人真不错。


    也不能说她以貌取人,只是外貌确实能决定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初印象。


    见大妈离去,秦茹也只当没看见。


    这一个多月,她也见了不少白眼。


    帮着小杨把地上的行李搬进了屋。


    “嫂子你先歇息下,我去买点被褥和日用品。”


    房子虽不大,却也还干净。只要在添置点东西就能住了。


    只是小杨刚出门,对面一直斜掩着的门,嘎吱一声就给关上了。


    想来刚才大嫂解下纱巾,看见的不止租房大妈一个人。


    等小杨回来的时候,胡同口已经开始有人在小声议论了。


    什么童养媳,什么着火救人被烧的。都被他们模拟了出来。


    小杨本想上去理论几句的,可想了想还是算了,来的时候青哥特意嘱咐过。


    想挣钱就不能意气用事,凡事忍三分,只要有钱了什么都不是问题。


    快步赶回家,见床已铺好,行李也都收拾规整。


    就连那台一拖三的翻录机,都被小心放在了一角。


    两人都没说话,来得路上,该说的不该说的,两人都说过了。


    小杨的目的很明确,来这里,就是赚钱给大嫂治病的。


    锅碗瓢盆准备妥当,两人就算在这里安顿下来了。


    第二天天不亮,小杨骑着昨天买的倒骑驴,颠颠跑去火车站取货。


    这年代货运火车反倒比赶车的要快。


    交了八十块钱的运费,小杨拖着两千盒空白卡带就回了小院。


    安顿下来,就的开始卖货了。


    来之前楚青还特意嘱咐过小杨,这外国磁带,和他们之前卖的不一样。


    追求的是完整性,也不用刻意去分歌,只要一盘一盘的完整转录就行。


    不知道那个好卖,小杨就把这一百多盘,全部录了一遍。


    当然青哥特意提过的,叫迈克尔的那个,多录了几盘。


    等到下午五点,眼看着就要下班了,赶忙将录好的磁带装上车,骑着倒骑驴小杨就直奔西长安街。


    到了军博和公主坟十字路口,找了个靠近胡同口的位置,拿出一个小的录音机,将那盒新录制的叫迈克尔的磁带放了进去。


    声音他不敢开太大,却让每个从他摊位前路过的人,都能听到。


    现在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八九十年代的那些公知精英,他们对国外的向往有多严重。


    越是有本事,有能力,就越是削尖了脑袋想往国外跑。


    可没能力出国的,也会想尽办法淘点外国货来装点下门面。


    家里有个进口物件,那就是牛掰。


    现在正值下班高峰,原本还很忐忑的小杨,在歌声响起的时候就成了路人侧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