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李承乾献计
    那三位信使已经听出了李世民言语中的不快,顿时是扑通跪倒在地,诉说缘由。


    原来李世民灭蝗的命令下去之后,各地刺史也是不敢怠慢,都是积极行动。


    可阻力却也是很大,总的来说是分为三个部分:


    1,各地官员害怕蝗神的报复,所以不敢除蝗。


    2、有的官员不在乎蝗神,可是老百姓却是不敢除蝗。


    3、有的地方乡绅因为牵涉到了自己的利益,只关心自己一亩三分地,所以干活都是阴奉阳违,出工不出力,最终导致了蝗灾的形成。


    李世民听完之后,一声长叹,让三人下去之后。转而询问房玄龄、杜如晦的意见。


    房玄龄提出先是以赈灾为主,以灭杀蝗虫为辅。


    朝廷派出官员进行监管,凡是赈灾、灭杀不利者,皆按律法处理。


    杜如晦也表示出了想同意见。


    而此时李世民却提出了具体的细节,应该如何灭蝗?


    杜如晦开口道:


    “陛下,我长安周边二十座县城受灾的范围很小,究其原因还是太子防范于未然,不如让他前来讨论一番。”


    李世民听完也是连连点头,让人传李承乾前来。


    过了有一个时辰,晒的犹如黑炭一样的李承乾才姗姗来迟。


    李世民看见自己的儿子这个样子,心知他肯定是奔走在灭蝗的第一线,心里顿时涌起一阵为父者的骄傲。


    他把情况告诉了李承乾,询问他应该如何处理。


    谁料李承乾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的意思是以灭杀蝗虫为主,以赈灾为辅。


    因为蝗虫是流动性的,它们的行动轨迹是由北至南。


    等它们把所在的那一片庄稼吃完之后,本能就会继续往南飞行,继续肆虐。


    如果受灾的只是一两个道郡,朝廷自然可以调拨粮食支援,但是如果全国范围都是蝗虫的话,朝廷也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去救。


    听完这话的房玄龄倒吸了一口凉气,


    “殿下的意思是你已经捕捉到蝗虫的活动轨迹?”


    李承乾摇了摇头,


    “房相。这不是我发现的。是百姓们推断出来的。”


    “我们周边县城有不少百姓是前朝时从陇州迁移过来的,这也是他们推断出来的建议。”


    房玄龄迟疑着再次问道:


    “殿下,乡间俚语真的可信吗?”


    李承乾接着说道:


    “百姓所言皆是亲身经历,自然可信。”


    “而且我也多方求证,查看了相关的史记记载。”


    “自春秋战国至前朝,每次蝗灾都起于陇州。”


    听完这话的李世民也是连连点头,对着二人解释道:


    “这些日子,承乾都是和百姓们待在一起,了解这些情况也属于正常。”


    杜如晦开口道:


    “殿下说的蝗虫确实是言之有理,臣也看过相关的记录,确实如此。”


    “只是面对蝗灾,历朝历代都是以赈灾为主。”


    “而且现在百姓流离失所,无一果腹。如果不以赈灾为主,只怕恐生祸乱。”


    李承乾对杜如晦说道:


    “杜相所言不无道理,我前几日也是这个想法。但是昨日我去拜访了华阴县北冥山那位道长之后,却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李世民开口道:


    “可是李淳风、袁天罡推崇的那位道长?”


    李承乾道:


    “正是此人。”


    “长安周边的蝗灾确实是控制住了,但是如果外地的蝗虫过来,应该如何应对?我也想去找道长求助一二。”


    “他留我吃了一顿午饭,饭菜味道很是香甜可口。我好奇之下,询问得知,他食物的原材料竟然全部是蝗虫。”


    什么?


    李承乾说完这话,三个人全部惊呼出声。


    “蝗虫丑陋不堪,如何能入得了口?”这是李世民问得。


    “蝗虫本是蝗神后裔,如何可以食用,不怕遭天谴吗?”这是房玄龄问得。


    “蝗虫夺我大唐百姓口粮,除之即可。如果食用的话,那和弑神何异?”这是杜如晦问的。


    李承乾却是砸了咂嘴唇,似乎是在回味蝗虫的味道。


    “很多百姓饥饿难忍的时候,都是吃过蝗虫的。只是没有如韩道长般把蝗虫做成美味。”


    “他也说的明白,蝗虫就是一种昆虫而已,蝗神什么都是旁人杜撰出来的。”


    “既然它夺了百姓的口粮,那我们就要让它们也付出代价。就算弑神那又有何妨。”


    听完这话的李世民,不由拍着龙椅说道:


    “就算弑神又有何妨。这道长竟然和我说的一样,果然是个性情中人。”


    “承乾,他给了你什么好的建议吗?”


    李承乾眼睛里有有光芒闪耀,


    “他没有直接给出建议,但我们两个商量出了一个方案。”


    “那就是鼓励百姓捕捉蝗虫,交给官府换取粮食或者铜钱。”


    “在加上鸡鸭捕食、篝火诱杀法、堑坎掩埋法,蝗灾必除。”


    李世民三人对视了一眼,都是暗暗点头,此计可行。


    李世民沉吟片刻之后,又对李承乾说道:


    “承乾,现在你手下灭蝗的人才多吗?”


    李承乾自豪的说道:


    “很多。”


    “有擅长做思想工作的;有善于捕杀的;有善于组织的......”


    李世民点头说道:


    “那这些人你自己留一部分,剩下的人拟一份名单,交给吏部,让他们去河南道等处进行增援,指导灭蝗的具体工作。”


    “不白用他们,等蝗灾过去,根据他们的表现,我都会有封赏。”


    听完这话的李承乾一口答应下来,


    “儿臣现在就回去办。”


    “另外儿臣建议,关内,河东也要安排些人手,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蝗虫很快就要到达了。”


    听完这话的李世民反而沉吟了下来,


    “承乾,你这话倒是提醒了我,长安就在关内。”


    “你如果把得力人手都给派了出去,到时候蝗灾来了之后,你没有可用之人怎么办?”


    李承乾笑着说道:


    “父皇多虑了。”


    “现在长安周边二十个县城的百姓基本能够自主、自发的灭蝗,不需要太多人手。”


    “再说儿臣年轻,多跑一跑,多干一些活,完全没有问题,我抗的住。”


    听完这话的李世民不由得笑了起来,看向房、杜二人说道:


    “我李世民有儿如此,夫复何求?”


    又看向李承乾,语气柔和的说道:


    “我要是敢这么用你,只怕你娘那里我都无法交代。”


    “我现在就给郭孝恪下命令,你去找他要三千神策军协助你处理蝗灾事宜。”


    神策军。


    李世民的贴身禁军,是他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李世民敢于拿出三千人马调给李承乾使用,这其实就是他对李承乾绝对信任的一种表现。


    他这话一出,李承乾也是心里一热,鼻尖有些泛酸的说道:


    “儿臣谢父皇信任。我必竭尽全力清除蝗灾。”


    “不负父皇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