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二次创业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双阳镇成了圩江区的重要工业重镇。这里北临瓯江,南靠苍山,104国道线、沈海高速和戍跃铁路贯穿双阳镇全境,把双阳镇分割成南北两片,尽管这几天交通大动脉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生活不便,但这里依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制鞋业的入驻和积聚,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人气。


    双阳镇工业园区第一批入驻的是刘新国、莫立新等一批宅前巷拆迁安置到这里的制鞋企业。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工业区只有1000亩的规模,后来迅速发展壮大。现在,这里将近30平方公里的耕地已全部开发建设,大部分都建成了工业厂房,戍跃铁路北侧沿江的区域以装备制造业、金属配件、家具等行业为主,铁路南侧则全部是鞋革制造企业。


    由于鞋革制造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了双阳镇,双阳镇的户籍人口只有三万人不到,而外来务工的人员达到20多万人,而且大都是青壮年人口。企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涌入,双阳镇的经济总量也迅速跃升,目前已占据了圩江区的将近一半的工业产值,而在这占了全区一半产值的数据中,2000多家的鞋业企业贡献了60以上。


    中国鞋革协会有个测算,全世界60多亿人所穿各种款式的鞋子中,双阳鞋革工业区生产了10亿双。在双阳镇周边与制鞋业相配套的鞋材市场内,各种鞋材辅料应有尽有,跃州鞋材中心鞋材市场也搬迁到这里,还有各类成品鞋批发市场也开了好几家。基于这样的规模和配套,跃州也和浙江温州、福建晋江被业内人士并称为中国鞋都,跃州市的政府部门也把双阳镇工业区南部区域更名为“跃州中国鞋都”。


    跃州鞋都里的制鞋企业每个月只有休息一天,即每个月的1号,是员工们的假期,每个月的30号则是工资发放的日子。每到月底这天,这里的路上简直人山人海,年轻人们都要在这一天充分释放憋了一个月的激情和荷尔蒙。所以,每到这个时候,鞋都附近宾馆的房间爆满,各个餐馆、排档也是门庭若市,大家觥筹交错、划拳吹牛,好不热闹,一些人酒喝多了,也难免会发生一些事端。因此,这天也是双阳派出所出警最多的时刻,据他们统计,每个月1号前后发生的治安案件几乎占了全月的50。


    每个月的1号,工人们可以在这一天完完全全地放飞自我,但他们的老板们却不敢休息,他们要趁机静下心来,盘点一下一个月以来的工作业绩和得失,还要看看下个月的订单情况,如果订单情况不好,他们的各种担心都会涌上心头,要么,赶紧盯着产品开发部要尽快推出新款,要么盯着销售部改变营销策略,毕竟,如果产品卖不动,再多的付出也只是徒劳。


    作为跃州制鞋企业老板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已经习惯这种节奏,所有的压力和问题都要自己克服和承担,企业家们只能给外界展示成功和光鲜的一面,而外界的眼光也只会关注和追逐着企业家的成功和光鲜,竞相为成功者锦上添花,以期沾点光或者分得一杯羹,而从不会对失败者报以一丝一毫同情和关心,对于商场的失败者,他们都是唯恐避之不及。尽管,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是这么功利,但我们无法谴责,因为,这就是社会的规律和现实。


    君天鞋业公司的总经理莫立新在这个月的1号这天,他照常早早来到了厂里,各种各样的报表和文件等着他审阅,别人看似枯燥的工作流程,他却能乐此不疲,将近20来年的经营和奋斗,他对这个厂里的每一个环节都了然于胸,虽然,厂里经常会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出现,但他都能做到妥善处置,让企业处于最好的发展状态。


    莫立新将近40来岁了,比年轻的时候稍微胖了一点,但显得更加雍容大气。40左右岁的年龄,是男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个年龄段,男人已渐渐远离了浮躁和冲动,随着事业的发展,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也逐渐全面和透彻,各类人脉网络也会慢慢形成。


    莫立新从小生活的困顿,更让他比常人早些成熟,跟着赵向军在广州做了几年外贸,就敏锐地感觉到自办工厂在外贸交易中才更有话语权,所以主动向赵向军请缨,回家办了鞋厂。在推动君天鞋业公司发展的20来年间,他的能力水平、格局视野和处事手段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现在,君天鞋业公司的经营规模在跃州中国鞋都的同行里,排名稳居前三,在鞋都工业园区内,君天鞋业有了两处厂房,总共占地50余亩,共有员工1000来人,这几年的产值都稳定在两个亿左右。


    虽然说,名义上赵向军是这家鞋厂的真正老板,但实际上操盘手就是莫立新,从宅前巷搬迁到这里,赵向军总共才来了不到十次。尽管厂子做大了,但是莫立新还是严格按照当初的约定,只拿10的固定分红,也从来不拿回扣,不报花账,也没有再生心思去办一家完全属于自己的鞋厂,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赵向军对他的信任。


    可是,今天莫立新看着报表,心里却是无法平静,他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生产成本营销的上升。


    这几年以来,一方面,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对劳动者保障的要求提升,员工社保支出日益加大,劳动工资也是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越来越低。制鞋业本来门槛就很低,一个年轻人筹了百把万,随便租个场地,叫了几个工人,就可以开一家皮鞋厂,而像这类小厂,什么税收、社保都可以都躲着不交,因此,他们生产的皮鞋价格就相对较低,给君天鞋业这样正规工厂的产品带来了挤压,所幸,莫立新很早就加大了“康健”皮鞋品牌的运营力度,才依靠质量和知名度勉强维持着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但是,品牌运营需要大量的投入,特别是全国1000多家“康健”皮鞋专卖店,场租、员工工资等更是一笔巨大的支出。现在,莫立新感觉到制鞋业利润率明显降低,稍有不慎,就可能堕入亏损的深渊。另外,君天地产那头给鞋厂这方面带来压力更大,现在,鞋厂账上还挂着5000多万君天地产的借款,而赵向军退出新城区块开发以后,他借的4000来万的高利贷,每个月光利息支出就要百把万,如果长此以往,这笔高利贷将拖垮君天鞋业。


    莫立新看着报表,脑子里左思右想,他觉得有必要把鞋厂的经营现状和赵向军做个全面的通报,一起商量着怎样走出一条新路,让鞋厂能确保更多的利润。


    赵向军轻度中风已经两个多月了,身体已经慢慢恢复,虽然走起路来还有点一瘸一拐,但一天也闲不下来的他又想着开始拼搏。君天地产公司的办公室虽然还在,可他去那边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他只能选择了到鞋厂这边来。李红再三劝说赵向军保重身体,可就是拗不过赵向军的牛脾气,也就只好打电话告诉莫立新,让他帮着一起照看一下赵向军。


    尽管赵向军以前很少到鞋厂来,但莫立新一直给他留着一件很宽敞的办公室,当他知道赵向军要过来,就早早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还怕赵向军心里闷,就买了《三国演义》、《水浒》等一些古典名著放到他办公室。可是,赵向军没看了几天,就让莫立新给他买《民法通则》和《经济合同法》等一些法律书籍,说自己以前不重视学习法律,现在要补课。


    赵向军现在每天都到鞋厂来,戴利仁也就隔三岔五地过来,给赵向军做理疗按摩。今天的1号恰逢周日,赵向军来了不久,戴利仁和林日新也先后过来了,平时林日新工作忙,他只能在周末和赵向军约个时间,过来看看老朋友。


    莫立新得知他们几位都在厂里,他就放下手中的报表,去和几位长辈打招呼。林日新既是莫立新父亲的学生,更是老朋友,东海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视野开阔,莫立新特别喜欢和他交流。而戴利仁则是好朋友戴大光的父亲,现在健康产业经营得顺风顺水,听说他以前是赵向军的对头,现在竟然成了亲家,有时赵向军和莫立新说起这个事,两人不禁莞尔。


    莫立新走进赵向军的办公室,只见赵向军躺在一张定制长凳上,戴利仁给他做着推拿,林日新则坐在边上说笑着。看见莫立新进来,赵向军笑着对戴利仁和林日新说:“老戴、日新,我这个人就是有福气,虽然干地产摔了一个大跤,但这个鞋厂却被立新办得越来越好,虽然我是大老板,可清闲得很,什么杂事都不要管,每天就是看看书,厂里到处逛逛。”


    赵向军就是这样豁达的脾气,虽然他不久前被张爱武、丁进达勾结起来强取豪夺,新城地块不得不易手,自己憋了一大口气后,灰溜溜地离开地产行业,可是事情过去不久,他又有说有笑了。他又对莫立新说:


    “立新,今天你日新叔在,你好好和他聊聊,你日新叔点子多得很,当年我在广州开外贸公司,也是他给我出的主意。”


    莫立新也坐了下来,说:“日新叔在,那最好不过了,今天我看着企业报表,发现问题还不少呢,正想请教一下日新叔呢。”


    “立新客气了,别看我们当领导干部的,讲起经济理念一套一套,其实这都是纸上谈兵,哪像你干了这么多年的企业,营销推广、人员管理、成本核算、商务谈判,哪个不需要费神?而且,这个君天鞋业从小到大,办到这样的规模,你老早就可以称为经济师了。”


    林日新说的是实话,虽然他自己是东海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也干了这么多年的经济工作,但企业具体如何经营,他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对陆游这句诗的理念深信不疑。


    “日新叔见笑了,您在经开区干了这么久,每天都接触那些知名大老板,凭着您的水平,你就是光看,也看出不少门道来,您就不要这么谦虚了。”


    “好好好,立新这么客气,我就勉为其难了,你刚才说鞋厂的问题不少,说说看,你碰到了什么问题了呢?”


    “日新叔,我们现在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成本上升问题,员工工资上涨和税负率上升这还是小头,关键是营销成本负担太重,收入和产出无法匹配。像我们在全国各地开了1000多家的专卖店,光每年的场租就要3000来万,再加上专卖店员工工资,每年这方面支出就要5000多万,可每年这块的销售收入就7000来万,扣除鞋子的生产成本,每年我们就要贴进去2000多万。可是,我们如果不开专卖店,那么,我们的品牌知名度就会迅速下降,过不了多久,就会和那些小厂一样靠代工过日子了。”


    “看来你们这个专卖店和我们家大光的鸡排店不一样,大光的鸡排店大部分都是加盟店,他做好食材配送就好了,自己直营的还真不多,这个场租什么的倒是没什么压力。”戴利仁在边上插嘴了。


    虽然莫立新讲的很专业,但林日新一听就懂了,就说:“我们当领导的总是鼓励企业自创品牌,可是根本不知道品牌运营的风险和艰辛,为什么跃州这么多家鞋业企业只有不到10来个的自主品牌,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经常讲消费品的利润主要在设计和营销这两个‘微笑曲线’两端,但事实上,我们跃州的绝大部分鞋企还只是挣扎在‘微笑曲线’下端,赚几块加工费,对吧?”


    “日新叔讲的太对了,设计这端我们可以联手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加快设计人才的培养,但营销再这么搞下去,我感到已是力不从心了。现在,鞋业界也出现了专门品牌营销的机构,像‘百丽’就做得比较成功。‘百丽’也和我谈过代工的问题,但是,他给我们开出的代工费实在太低了,而且,我总觉得只做代工,只能赚口饭吃,自己永远没有主动权,也就永远没做大的机会。”


    “这确实是个问题,靠这样的传统营销模式已经不行了,要找另外新的营销模式。”林日新低头想了一会,说:


    “前段时间,我接触了几个从浙江杭州过来年轻人,他们在对我们经开区的消费品生产企业做辅导,说什么通过互联网平台做销售,这样的模式你想过吗?”


    “这样的模式前段时间我和爱党探讨过,他是东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他说前几年亚马逊就开始在网上做销售了,还有杭州有个叫马云的也在尝试网上销售,我也很想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