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胡亥、赵高,史上少有
    “若非大王宠信赵高,赵高怎会爬到那等位置,有机会谋划假传大王遗诏?”

    “若非大王不早立储,还在第三次巡游天下时将胡亥公子带在身边,又怎会给胡亥公子机会?”

    李念仍在继续输出:“后世可能认为没有赵高、胡亥公子,也会有成高、韩高,会有公子吾、公子汝……将大秦灭亡的主要原因归于他们,不合理。”

    “但臣认为胡亥公子和赵高当得起大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像赵高这等奸佞、胡亥公子这等昏君,史上少有,除了他们,再想从大秦找出一对来,还真不容易。”

    “且他们做出的那些事也是历史罕见,稍微能少错一点,大秦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李念的意思简单说,像胡亥和赵高这种祸害,举世罕见,要是没真两人搞出的一系列操作,就算大秦有诸多问题,还真不一定就会完的了。

    实在胡亥和赵高不当人,如章邯在前线请求支援时,这两拟人的家伙在朝堂清除异己,甚至章邯害怕被赵高和胡亥处置,吓得主动向项羽约降。

    历史造就人,但人也造就历史,某些重要的人若是换了,历史走向还真会不同。

    这些人对历史的影响极大。

    胡亥和赵高虽是两个祸害,但也属于这类,稍微做点人事,大秦这驾马车也不至于驶向短短十几年就灭亡的绝路,少说也能多撑几年。

    要是彻底换了赵高和胡亥,搞不定大秦都不会二世而亡。

    李念便是这么认为的。

    “君王对王朝的影响极大,君王贤明,一个王朝往往能够兴盛,而君主昏庸残暴,一个王朝将会逐渐衰败,如果王朝已经衰败,便会加快衰败的进程。”

    “纵观历史,王朝覆灭往往和君王昏庸脱不开关系,但像胡亥公子这种几年内便将自己和大秦都折腾至绝路的,属于史上少有。”

    即使同样二世而亡的大隋,人广神少说还撑了十多年,胡亥才扑腾了几年?

    李念觉得把胡亥和赵高换成两条狗,大秦都能多支棱一阵,至少狗不拖后腿,不会将大秦主动往深渊里推。

    讲完自己认为的大秦灭亡的主要几大原因,李念开始细讲大秦灭亡的具体原因。

    “主要原因虽是大秦二世而亡的根本,但具体原因才是大秦灭亡的实质体现。”

    “秦律太过严苛、军功爵位制的失效,臣便不再赘述,先前已与大王讲过;不早立储、胡亥公子和赵高的问题、六国贵族之患,也已向大王提到。”

    “臣现在要讲的是灭六国,一统天下后,大王没认清大秦和六国的局势,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国策。”

    “大王可曾考虑过掌控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需要多少官吏?大秦现在有这么多官吏去执行秦律,将大王的声音传到天下各处?”

    “臣在前已言,大王也许想到过,只是不在意,大王自信能掌控整个天下。但大王您不在意,不等于问题和影响已解决!”

    “因为大秦官吏不够,所以大秦无法掌控原来的六国之地,使得六国贵族能安然藏身其中,甚至无需藏身,那些作奸犯科之人也无法及时捕获惩治,民有冤案上奏,也没法适时处理。”

    “因为合适的官吏不够,许多地方必须任用一些不合适的人,这便造成当地官吏鱼龙混杂,导致各种问题,吏治腐败、执行秦律时更加严苛残酷。”

    “如大秦征收税赋,规定每亩地收一斗粟,可在某些地方,征收税赋的官吏可能收的是三斗粟。”

    “此类种种,民会对当地官吏生恨生怨,但最终,这份怨恨会落到大秦上,因为大秦任用了这些官吏。”

    “而对六国之地的掌控不足,只要等到一个时机,包藏祸心的六国贵族便会趁势反叛。”

    “这些都是大秦官吏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嬴政没说话,一旁有多名内侍正拿笔在竹简上记录李念之言。

    李念接着道:“大秦统一六国后没设立统一的思想,如大秦有什么理由灭掉其他六国,一统天下?这个‘理’便是思想,简而言之,大秦何以立?六国何以灭?理不足,如何让六国之民信服?”

    “当然,大王可凭借强大的秦军,但秦军只震慑得了一时,震慑不了一世,除非大王的军队能跨时代领先他人,否则在这个终究还得看人比拼的时代,早晚会有人反叛。”

    “再是,大王灭六国后,将大量军队驻守于边疆,如使蒙恬率三十万军北防匈奴,赵佗率五十万军平南越。”

    “大王这么做有利于抵御外敌,但也会导致一个结果,如此多大军驻守边疆,内部军事力量空虚,若内部生乱,能及时调拨军队平叛?”

    说到这儿,为加深嬴政的理解,李念问道:“大王可知章邯临危受命时,所率军队从何而来?”

    这小子既然这么问,肯定不是正儿八经的秦军。

    嬴政思维敏捷,很快便想到了答案,他道:“莫非是刑徒?”

    李念点头:“正是!当时陈胜的大军已到达戏县,想调发临近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于是章邯便提议赦免骊山的刑徒,给他们配发兵器出击贼寇。”

    嬴政沉默,他知道李念所说的历史上的那个自己为什么会将大量秦军设置在边境,不仅是因为边疆有敌,还是因他觉得在内部已经没有敌人,不需要这么多军队驻扎。

    “在始皇三十四年和三十五年,分别发生了两件事,一件为‘焚书’,一件为‘坑儒’,两件事在后世被并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起因是淳于越在始皇三十四年,大王在咸阳宫设酒宴,众博士皆为大王贺,但淳于越却指责恭贺大王的仆射周青臣是奸臣,并向大王进言恢复周时的分封制。”

    嬴政这次总算知道了那份竹简上,李念为什么要将淳于越的名字也写于其上,没想到不是因李念不待见儒家,而是因淳于越在历史上做过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