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完了,国舅爷变成好人了
    宋应星跟着老百姓一起来到了光彩胡同附近的国舅爷铺子,门前大街上围满了乌泱泱一大片老百姓。


    铺子前摆放着一个火盆,时不时有伙计往里面扔一块精煤。


    只见火盆里的精煤剧烈燃烧,却没见到一点烟气。


    “俺要十斤精煤。”


    “别挤,别挤,给俺来二十斤精煤。”


    “别看国舅爷对待官老爷们挺跋扈,对待俺们这些老百姓还真是不错。”


    老百姓对于国舅爷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前只是觉得他是众多二世祖里的一个,躺在祖辈的荫庇下混吃等死。


    现如今认为国舅爷与那些欺行霸市的二世祖完全不同了,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国舅,很多老百姓打心底认可了这个国舅爷。


    “呵,不过是收买人心的手段罢了,卖掉一斤无烟煤就要赔一分银子,京城里这么多老百姓,看他能够坚持多久。”


    “王翰林说的对,用财买名,周永宁可真是虚伪。”


    “周永宁昏了头,就算是想要买名,也要在仕林宣扬名声,在这些下贱的泥腿子里买来好名声有个屁用。”


    翰林王铎囤积了大量的柴薪煤炭,就等着京城下了第一场雪,开始囤积居奇的提高柴薪精煤银价。


    大肆搜刮一波民脂民膏。


    今天打开碳薪铺子,没有见到往年围着一堆人的场景,门可罗雀都算不上,一个老百姓都没有。


    老百姓全都跑到了不远处国舅爷的碳薪铺子,围的是水泄不通。


    王铎气得直接摔碎了手里的豆青釉盖碗,带着一帮子入了股红的官员,开始败坏周永宁的名声。


    这要是放在以前,老百姓只会看热闹,喜滋滋的看着官老爷们斗来斗去,当做一个乐呵看。


    周永宁如今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不一样了,已经有了清誉,这可是清官们一年年依靠政绩才能积攒的名声。


    老百姓义愤填膺的维护起来周永宁。


    “住嘴,不许败坏国舅爷的名声,再敢胡说,小心俺打你。”


    “乡亲们可不能让这个王翰林的鬼话骗了,国舅爷可不是虚伪的小人,是个为老百姓考虑的好官啊。”


    “你们想卖还卖不着呢,有本事你也卖二分银子一斤的精煤,就会耍嘴皮子。”


    王铎的脸色瞬间铁青了,难以置信面前这些打满了补丁的下贱人,还是土里刨食的泥腿子?


    平时别说是见了他这样的翰林官员了,就是见了举人老爷,全都吓得畏畏缩缩不敢说半句话。


    现在好大的胆子!


    竟敢因为一个名声臭大街的国舅爷,当面辱骂官员。


    王铎的同僚们脸色同样难看,下贱的泥腿子要是不畏惧官员了,以后还怎么压榨他们。


    一定要掐死这样的苗头。


    纷纷严厉的训斥起来。


    “大胆!你们可知,这位是翰林院的翰林,地位清贵,更是当今仕林领袖之一钱侍郎的门生,竟然口出狂言,真是不知死活。”


    “与这些泥腿子浪费什么口舌,本官没记错的话,赵兄是巡城御史,还请赵兄去把附近的巡检官兵喊来,把这些以下犯上的泥腿子全都关进五城兵马司的大牢。”


    “本官这就去,如果不抓走一批用来杀鸡儆猴,以后还怎么治理大明。”


    老百姓一时脑热过后,这才想起来他们是弱势的一方,永远只能被掌权的官员欺负。


    还不能有半点反抗,只能忍气吞声。


    老百姓眼睁睁看着赵御史前往附近的巡检司衙门,叫来为虎作伥的巡检官兵,却没有半点后悔。


    他们虽然穷困潦倒,却也知道公道二字怎么写。


    周永宁的所作所为,印证了老百姓信奉的一句话。


    公道自在人心。


    “王翰林,就是这些刁民冲撞了您?”一名巡检百户赶忙行礼,点头哈腰的询问了一句。


    王铎只是轻轻点头。


    巡检百户当即挺直了腰杆子,官威十足的说道:“来人,把这些刁民全都押进五城兵马司,等候王翰林的处置。”


    出来买精煤的老百姓,全都是家里的壮劳力,一个人养活全家。


    这些老百姓要是全都抓进了五城兵马司,家里明天就要断粮。


    几百个家庭可就要毁了。


    “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