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 7 章
    《农学博士的古代生存手册(老妇聊发少年狂)》全本免费阅读

    青山村距离兴安县大概40里路,平时走路过去需要大概4个小时。今天隔壁陈表叔正好赶牛车去县城办事,甄宁几人正好搭个顺风车。

    牛车不紧不慢穿过乡间小路,偶尔碰见同村的村民,陈表叔总会跟他们打个招呼。

    村民回应的时候总会多瞟听柳几眼,眼神都有些怪异,听柳也感觉得到,他缩成一团,恨不得把自己埋进车板。

    二月上的风有些凛冽,甄宁几人用麻布裹住脑袋,穿着厚厚的长襦,襦里填的是鸡毛、鸭毛,也还算暖和。

    原身没见过棉花、棉布,不清楚是没引进华朝还是没大面积推广。甄宁惬意地坐在板车边,看着路边连畴接陇的田地,思绪翻飞。

    听柳就难受了,被陈表叔唠叨了一路不说,还时不时被甄宁几人火上浇油下,他一整个卑微,顶着个大花脸,丝毫不敢反驳。

    等上了官道,牛车平稳了不少,速度也加快了些。

    县城门口大排长龙,几人只能排队等待入城,甄宁饶有兴致地观察四周。

    城墙为土、石混合结构,呈灰黄色,大概有七、八米高,宽度约摸有个三米。甄宁目光所及之处共有4座箭楼,其中城门口左右各有一个,另两个分散在两边,间隔大约2里,目前这些塔楼里并没有兵卒站岗。

    他们排队等待的城门高约三米高,刷了暗红色的油漆,门头挂着块匾额,上书“东门”二字。

    左右各侍立着一位身披甲胄、手握长缨枪的兵卒,另有两位头戴方巾,身穿黑色袍服,腰佩黑底白纹腰带的小吏在盘查进城的行人。

    有大包货物的需要当场打开查验,外地口音的则要查看路引。

    轮到甄宁几人时,小吏听他们是本地口音,也没带大宗货物,简单问了几句就放行了。

    约定了返程的时间和碰面的地点,两拨人暂时分别。

    甄宁一行先把听杨送到书院,叮嘱他下学之后还是像之前一样借住到舅舅家,他家离县城近,往返能节省不少时间。

    送走了听杨,甄宁正式开始今天的计划,她要了解一下县城的基本情况,最好能发现商机。

    原身对县城并不熟悉,她需要听柳带路,至于听松,反正现在家里没什么事儿,一起出来走走也好。

    兴安县县城不是很大,听杨熟练地带着两人穿过大街小巷,不多时就来到县里最繁华的地段。

    听杨介绍:“这条是兴安街,它是城里的主路,道路最宽还直通着县衙,大家进城办事总要经过,因此最为繁华,附近的兴水街和荷花街也有些人气,但比兴安街还是差点意思”

    兴安街的路有两三米宽,在这个时代应该也算气派,路面挺平整,路两边是整整齐齐的砖石结构平房,房子正门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有金铺、银楼、成衣店、酒楼、古玩店等等,有些店家门口还站着揽客的伙计。

    甄宁一眼看到了曹记糕点,开在这地方,难怪卖那么贵。

    街边空地处还有些摆摊的小贩在叫卖,街上人来人往,确实挺热闹。

    街边摆摊的小贩卖的东西品类不少,有糖葫芦、包子馒头、麦芽糖等食物,有各色绢花、钗、簪等配饰,有拨浪鼓、布娃娃、布球等玩具,也有香粉、牙刷、皂粉等日用品。

    这些小贩大都是男性,他们装扮基本一致,衣服颜色是棕色、棕黄、赭色之类的褐色系,上衣都是长度不超过膝盖的短襦,下身穿着裤子,头戴巾帕,头巾倒是各色各样,随意扎着,脚上穿着麻鞋。

    只几个卖女子配饰和儿童玩具的摊位有女子守着,她们衣服颜色多了些,有豆绿、琥珀等色,头发挽成小髻,点缀着一两件钗、绢花之类的头饰,大都穿着长袄,鞋也是麻鞋。

    街上的行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男子有类似小贩穿着的穷苦人家,有穿着各色皮裘、足蹬靴履的商贾,有穿长袍、头戴冠巾、腰挂配饰的文人,也有穿甄宁一行类似长襦的平民。

    古代大多数女子是没多少机会逛街的,原身之前也不常来县城,能大白天在主街逛街的女子家境一般都不差。

    她们大多衣着精致,云尖巧额,坠着些琉璃、螺钿、朱钗之类的头饰,脸上或多或少点了些妆,耳朵上也多有坠子等耳饰,穿着杏黄、柳绿之类亮色的长袄,腰间挂着香囊、玉佩、铃铛等配饰,间或有一两个穿火红或雪白皮草的,格外惹眼。

    小小一条街映射世间百态,根据原身记忆,华朝等级森严、贫富差距巨大。

    农民、担夫、小摊小贩、马夫、船家、店小二等,因为家境贫困,且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上衣都很短,大多是不超过膝盖的短襦或短衫,他们有的头戴巾帕,但头巾大都比较随便,有的干脆不戴头巾,直接露出发髻,一般只穿麻鞋或草鞋。

    阶层更高的人比如官吏、文人,或是家境比较好的平民则头戴巾子或幞头,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襕衫等较宽松的衣服,下身穿长裤,足蹬靴履。

    商贾社会地位地位最低,但近些年风气渐渐宽松,他们只要有钱,绫罗绸缎也是能穿的。

    好在近十年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底层民众日子比之前还好过些。

    甄宁看了几个小摊,无奈囊中羞涩,最后啥都没买直奔曹记,再苦不能苦孩子,昨天说好要买糕点回家的。

    曹记糕点真不少,绿豆糕、赤豆糕、桂花糕、栗子糕、玫瑰酥、水晶糕等等,糕点个个精致可爱,惹人垂涎。

    可惜一看价格,啧啧啧!高攀不起。小小一盒糕点抵得上几斤大米,只能先封心锁爱了,最后就买了块枣泥糕和十几块梅子蜜饯,就这都花了60文,让甄宁回忆起在商场被XX元/50g标价的散称零食背刺的惨痛经历。甄宁只恨自己在现代学的不是厨艺,如果把现代糕点搬到古代,应该能发家致富。

    买完糕点,兴安街上其它高大上的的店铺目前甄宁望尘莫及,三人直接转战兴水街。

    兴水街路窄些,但人流量比兴安街还大,就是穿着体面的很少,基本是平民老百姓。

    店铺也更接地气,有杂货铺、粮铺、酒铺、当铺、香料铺、调料铺、铁匠铺、种子铺、木工作坊等。

    街边也有附近村子的村民摆摊,有卖青菜、菠菜、芹菜、豆芽之类的应季蔬菜的,有卖酸萝卜之类自家腌制的小菜的,还有卖豆腐、千张之类豆制品的。

    甄宁先逛了逛杂货铺,补充了些草纸、皂角粉之类的日用品,又去调料铺买了些醋和酱油,家里这些调料也不多了,甄宁还看到了白糖,50文一斤,着实不便宜,但想想听兰听竹馋嘴的小模样,再对比曹记糕点的价格,还是买了一斤。

    债多不愁,甄宁这样安慰自己。

    逛完一圈儿,甄宁挺感慨,不得不钦佩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制肥皂这穿越常用的招儿不好用啊!

    肥皂、胰子之类的清洁用品不但已经出现,还卷出了花儿,已经开发出各种香型了,当然这些都是富贵人家享用的,普通人用的是皂角粉之类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