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暗杀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全本免费阅读

    或许真的会出现,因为他的做法确实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

    每当提到这样一个话题时,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很有意思。

    假如换成是吕本他们来处理这个问题,

    恐怕天底下的许多官府官员们,各个都会遇到不少麻烦,甚至可能会引发重大的事故呢。

    那时候无论怎么应对,都会得罪一大批人。

    归根结底,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朝廷给予官员们的俸禄本来就低,

    而从商人那里克扣的那一小部分,也成了官场上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朝廷的意思是,如果你们能确保不激起公愤,那就去做吧。

    只要保证不**,不惹出大乱子,允许你们有一些灰色收入,以此维持生存,朝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默许了这个现状。

    朝廷默许了,连那些做生意的商人自己也都默认了:在途中会被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因为那是朝廷所需要的。

    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事实,但现在陈寒打算改变这一切。

    坦白讲,这是一个极其棘手的决定。

    估计陈寒自己也没料到,这其中涉及的利益纠葛竟然如此复杂。

    不过吕本倒是支持陈寒,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

    为此,他在前面做了一系列的基础工作。

    比如设立五大工厂后,商人们在此进行交易,所得利润的六成上交国库。

    国库再从中抽取两成,作为全国官员俸禄之外的额外补贴。

    这就意味着他已经预见到未来改革政策中,很可能会削减一部分灰色收入。

    削减这部分灰色收入的同时,却又通过国库收入中的两成予以补足。

    这样一来,吕本不得不佩服陈寒的策略,这套打法逻辑严谨、环环相扣。

    他所做的每一步决策,实际上都已经充分考虑到整个天下将如何响应。

    就拿商人受刁难的事情来说。

    大家普遍认为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这种看法已经被广泛接受。

    包括官员和普通百姓都认为商人就是这样卑贱的存在。

    既然你们能赚那么多钱,而且缴纳的赋税又少,

    而我们普通百姓纳的丁口税却那么高,那你们就必须得付出点代价,才能让大家心理平衡。

    因此,大家已默认了商人必须支付更高的税费来做生意这条规则。

    即使商人想要反抗,也不会有人真正理睬。

    现在陈寒又提高了商人们的赋税十五倍。

    那自然就需要给出一些补偿措施给人家。

    于是他就着手取消这部分灰色收入,疏通流通环节,使商人们不必在路上浪费过多时间。

    让他们做生意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从而缴纳更多的赋税。这样一来,

    所有的规矩便清晰明了……

    不再是那种灰暗不明、潜藏在内的规矩了。

    这样的话,本地的官府和各地的官府之间差别就没那么大了。

    商人不会再遇到在这里交十两银子,换个地方又要交十五两,再到下一个地方可能又是十二两的情况,各种标准不一。

    这样下去,很多做生意的人根本无法准确计算自己的利润,根据应缴的费用做好规划。

    这样一来,所有的环节都被打通了。

    即使赋税确实很高。

    但那些其他的潜规则环节都已清除干净。

    这对商人而言终究是件好事。

    毕竟现在一切都明明白白摆到台面上,我该交多少税,一眼就能看清,这样就方便多了。

    这么做对商人的确是有利的,

    但对于一些富庶地区的官员来说,

    就像是断掉了他们的手足。

    因为在富庶地区,他们能接触到更多的商人,可以捞取更多的灰色收入,当然更乐意运用这些潜规则行事。

    所以肯定会得罪不少人。

    这就得看陈寒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了。

    想到这里,大家都由衷敬佩陈寒,

    他竟然敢推行这样的政策。

    因为一旦实施开来,

    对所有人来说都会产生极大的震动。

    一想到这,吕本也不禁感到钦佩:

    \"就得看他是否有这份胆识了。如果有胆识,那就放手去做;

    若没有,那就是个笑话。

    我希望这时能有人挺身而出,对陈寒施加重大打击,

    哪怕派人来刺杀陈寒也在所不惜。\"

    官场上听说官员遭到暗杀的事并不少,

    所以大家谈论起此事时都认为,

    如果地方官员真的愤怒了,陈寒遭到暗杀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如果有这样一位勇者站出来就好了……

    ---

    在纺织厂里,此刻陈寒正紧盯着纺织棉布的流程。

    他自己本身就是从事还原古代科技的博主,因此对这类事情非常着迷且相当专业。

    即便这些机器都按比例放大了许多倍,

    但它们的基本原理依然没变。

    只见棉花被送入机器内,渐渐变成纱线,然后再一卷卷地成为纱锭。

    看着水力纺纱机按部就班地运转,

    看到纺纱机能按自己设计的方式运行,

    看到无需多少人工就能让纺纱变得如此高效,陈寒内心充满了满足感。

    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在指责他,

    很多人都学过工业**的历史,不过或许很多人不清楚,

    实际上工业**正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

    那时候,英国的棉纺织业赚得盆满钵满,产业发展特别快。

    已经有了很多高级的手工工场,技术娴熟的工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新技术更容易被推广开来。

    从18世纪中期开始,棉纺织业率先引入了机器。

    在1733年,一位名叫凯伊的钟表匠发明了飞梭,这个创新大大改变了手工穿梭织布的传统方式,让工作效率提升了整整两倍。

    于是乎,棉纱的需求量一下就超过了供应,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纱线短缺,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革。

    到了1764年,一个叫哈格里夫斯的纺织工人,发明了一台手动式的多锭纺纱机,并且为了纪念他的女儿,将其命名为珍妮机,这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然而,随着珍妮机上的纱锭数量增加,动力不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此,钟表匠阿克莱特在1769年发明了用水力驱动的纺纱机,解决了这一难题。

    不过珍妮机产出的纱线虽然细但容易断裂,而水力纺纱机生产的纱线虽然结实却又显得粗糙。1779年,织工克伦普敦结合了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创造出了全新的纺纱机——骡机,因其融合了骡子兼具马和驴的特点而得名。骡机能够同时转动多达三四百个纱锭,从而促进了纺织技术的革新。

    1785年,乡村牧师卡特莱特在参观了阿克莱特的棉纺织厂后,受到水力纺织机的启发,成功制造出了水利织布机,使得织布效率提高了大约四十倍。这一发明实现了织布机与纺织机之间的有效联动配套,开创了工作流程和技术工艺历史性的突破,也推动了其他产业的技术变革。

    现如今,陈寒在他的纺织厂里使用的就是这套水力纺织机和水力织布机。由于水力纺纱机一次能产出三四百个纱锭,所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