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陈寒若不死,遗患将延千年!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全本免费阅读

    听完御史的话,朱元璋也皱起了眉头。

    他未料到陈寒会如此迅速行动。

    说要降低棉布价格,

    便立即派人在全国搜集棉花。

    如此大规模的收购,直接震动了整个棉花市场。

    松江棉布一直是最重要的产地,

    是直隶地区每年必须征收赋税的地方。

    尤其是近年来,一直是军队棉布的主要来源。

    每年三十万匹供应军队制作军服。

    如果松江棉布产业受扰,可能它昔日的辉煌将不再。

    这将对多少大事产生影响?

    朱元璋也紧锁眉头。

    他没想到陈寒会如此不顾后果。

    尽管他支持陈寒的纺织厂,

    希望尽快提升其规模,

    甚至鼓励他挑战松江棉布的地位。

    但不能操之过急。

    又有一位御史上前说道:

    “我大明建国初即立法鼓励植棉,规定松江府可折布纳税,以一斤棉花抵二斗米。

    朝廷的赋税政策客观上促使农民从种植水稻转向棉花,

    如今松江沿海已是广袤的棉田,

    松江府下辖的上海、嘉定等县,已有九成土地种棉,

    乡村纺织业兴盛,农闲时每日产出布匹以万计,纺织辅助农业,女子劳作功不可没。

    使得松江府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而今陈寒任意妄为,那数万依赖松江棉布生活的百姓该如何生活?

    陛下,我们承认,陈大人救灾之策确有成效,

    使陕甘灾区数万人得以救济,未耗朝廷一文钱,其能力非凡。

    然而陈大人现今之举,却扰乱了整个棉花产地,

    松江棉布受影响最为严重,

    它早已成为贡品,是赏赐藩属国的重要物资,

    松江棉布受损,将来我们拿什么赏赐藩属?

    百姓又该如**持生计?”

    另一位御史接着说:

    “陛下,自古江南沿海地少人多,以种植棉花等高价值作物维生,

    从稻田改种棉田,经历了多少艰辛变革,

    多少人倾尽心血才完成这一转型,

    如今陈寒轻言破坏,无视历代人的辛勤努力,

    完全不顾百姓改种棉田的付出,

    他这样做简直就是扼杀那些百姓的生计。

    此时此刻,陈寒正有一桩不大不小的事等着他处理——他要求李少尧在十日内建造出钢筋水泥房屋,如今已顺利完成。

    这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占地面积达两百平方米。依照陈寒的设计图纸,加上装上了玻璃,整座楼房格外醒目。三层楼房足有九米多高,加上斜三角的屋顶,总计十米。这样的高度在京城里可谓屈指可数,除了少数塔楼和特殊建筑,普通民居绝无如此之高。即便是京城的大部分房屋,也大多是低矮的木结构。

    陈寒的楼房不仅高,外墙还贴满了瓷砖。白色的瓷砖在阳光下闪耀,仿佛整栋楼都在发光。此时,已有数百名百姓围聚在样板房周围,惊叹不已。

    “厉害啊,这是什么材质,还会发光?”有人问道。

    “不是发光,是反光。我听说那种贴在外墙的东西叫瓷板,是用石头和沙子烧制的。”一个百姓解释道。

    “我看那表面像是烧陶瓷的釉面。”另一个人插话。

    “没错,就是釉面。”先前那人附和。

    “那它是怎么贴上去的呢?”

    “也是用水泥贴的,我亲眼看见工匠们一块一块贴上去的,牢固得很。”

    “现在能进去看看了吗?”

    “陈大人说了,大家可以随意参观,但要分批,每次一百人。现在已经有一批人进去了。”

    此刻,陈寒正在新建的房屋内等待。与普通的木结构房屋不同,内部的装修已经与现代房屋相差无几。

    亮泽的瓷砖铺满地面,整个空间虽略显冷硬,却洁净得无半点尘埃。墙壁也被粉刷得雪白,腻子粉的细腻平滑让墙面宛如明镜。

    窗户亦换成明亮如镜的透明玻璃,一切都昭示着内部的精致独特远超外界。

    进来的是一群京城的富豪人家。

    他们在房间各处流连,无不惊叹不已。

    房屋内外皆是纯白一片,处处透着让人向往的尊贵气息。

    陈寒坐在大厅,由李少尧引领众人参观。

    看着他们脸上新奇的模样,陈寒心中满是喜悦。

    这就是降维打击啊。

    而跟在李少尧身边的朱高炽三人,见到样板房后也是惊讶得合不拢嘴。

    朱高炽摸着地面反光的瓷砖。

    “这是瓷器?是瓷器的釉面?”

    “底下是砖,只是这些砖异常薄。”朱善炳在一旁解释,他曾随李少尧进入瓷砖烧制的窑洞,亲眼目睹过其奇妙之处。

    至今只在京都待了半月,三位世子已算是大开眼界了...

    “陛下驾到!!”

    忽然,太监在外高呼一声。

    百姓们纷纷跪倒在地。

    朱元璋满脸不悦地下了马车。

    但当他望见那三层高的楼房时,也不禁为之震慑。

    习惯了灰暗或木制的建筑,乍见这如玉般洁白的瓷砖和非矩形构造,他也愣住了片刻。

    接着,他下车,风风火火地步入其中。

    围观的百姓皆惊愕不已。

    “影响这么大吗?陛下都亲自来瞧?”

    “陈寒大人可是陛下眼前的红人,多次在陛下面前,

    刚又完成了那么大的救灾任务,

    此刻正是受宠之际,怎会不来呢?

    何况建出如此好房,让大家开了眼界,

    怎能不来看看?”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嗯,说得也是。”

    有百姓道:

    “只盼陛下看后觉得不错,能让陈大人减降价,我们也买套这样的房子就好了。”

    有人反驳:“你想得太美,这么精美的房子,打造得如此用心,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