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xianggong,只要信任,每年都能给您一百万贯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全本免费阅读

    \"xianggong,微臣在家乡曾听一位伟人说过,无论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换句话说,无论农业还是商业,只要能为朝廷充实国库,就是有益的。\"

    \"无论是耕种者还是商人,只要缴纳税款多,那就是有益的。\"

    \"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条条框框。\"

    \"我们要在坚守礼教的同时,也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别过于拘泥于古老的规矩,别过分束缚民众。”

    “您期望朱氏的江山永恒延续,就不能像握沙般,握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倒不如展现出您皇权的普惠,展示出皇权能使万民安居乐业的力量。”

    “让百姓丰衣足食,他们怎会不拥戴?”

    “那时,朱姓的江山岂非固若金汤?”

    “反而,您现在越是用力抓取,问题只会层出不穷,您说是吗?”

    朱元璋心中略有所动,但他并未深思,直接问:“这百万贯跟你有何关联?”

    陈寒似乎仍在绕圈子,未直接解答核心问题。

    朱允熥听得出先生的急切。

    朱元璋虽被陈寒的道理打动,但对于为何不将百万贯交给他,仍是疑惑重重。

    陈寒接着说:“陛下,我们来谈谈重点吧。”

    “这笔百万贯之所以亟待交付,是臣受兴隆号发行的票据启发。”

    “臣有个构想,利用这次救灾,不仅援助灾民,还要为大明王朝启动一次全面的基础设施革新。”

    朱元璋等人不明所以,陈寒简洁地解释:“在募捐活动前,我让夏荷提过一种叫做水泥的建材。”

    “我已经研制成功。”

    “这种材料用于建造房屋和道路极为合适,铺设后即使雨天也不会被冲刷,犹如石板路般整洁,成本却远低于石板,我想在京师大规模推广。”

    “此次救灾与以往大相径庭,以往只是确保百姓不饿死。”

    “但这次,我要让灾民赚钱。”

    “我要让百姓赚钱,让商贾赚钱,大规模修筑道路,如同秦始皇修筑驰道一般。”

    “这叫以工代赈。”

    “这种方式优于单纯提供食物和水,还能为朝廷留下完善的设施。”

    “将来道路通畅,无论经商还是出行都将更为便利。”

    朱元璋听得如痴如醉。

    “这是其一。”

    “其次,臣计划整合几家工厂,目前已设立纺织、玻璃、红砖、水泥和钢筋五家工厂。”

    “我们可以合并它们,成立大明商会。”

    “大明商会可由皇家参股,朝廷参股,宗族参股,商贾也可参股,形成一家合股企业。”

    陈寒再次向朱元璋阐述了股票、厂房、公司以及纺织、玻璃、红砖、水泥、钢筋的含义,为他们开启了一扇新的视野,也让朱元璋清楚了他的计划。

    陈寒的意图其实很明了,这一千万贯应作为朝廷的投入,融入大明商会之中。

    如此,便无需再从国库中抽出巨额资金。

    而大明商会也将因此拥有初始运营资本。

    同时,商会成立之际,陈寒便可大力推广,连朝廷与皇室都加入的大明商会,岂会逊色?这定能吸引更多投资。

    \"一旦商会运作起来,微臣计划将所有商人纳入大明商会的伞下。\"

    \"朝廷为他们颁发正式的经营许可,让他们在册登记,成为朝廷的特许商户。\"

    \"这些商户在交易时将享有更多便利,只要不违法乱纪,就不会受到官府的无理刁难,办理事务也能享有优先权。\"

    \"如此一来,商人们的积极性必然提升,同时也是一种荣耀的体现。\"

    \"这亦是朝廷对他们商贸活动的公开认可,悄无声息地消除民间对商人的偏见。\"

    听完这一系列构想,朱元璋仍有些不解,敲打着桌面质疑:\"你如此高调提升商人的地位,难道是因为收了贿赂?\"

    陈寒苦笑:\"陛下啊,我在晋商商会只待了一天,您的锦衣卫可是一直盯着我,我哪里有机会搞那些歪门邪道?\"

    朱元璋轻蔑地哼了一声:\"锦衣卫还说你上了二楼,那个貌美的姑娘想要亲近你,你还假装拒绝,勾得人家姑娘主动出面,你以为我不知道吗?\"

    夏荷和冬雪焦急地问:\"公子,真有这样的事?\"

    陈寒忙解释:\"私人事情以后再说,陛下爱八卦可就无趣了,您这样忽视我们的隐私,这习惯得改改。\"

    \"锦衣卫不能总监听别人的私话。\"

    陈寒重新回到主题:\"陛下,提升商人的地位,并非我**所致。\"

    \"而是因为当前滥发的宝钞问题急需解决,解决之道何在?\"

    \"不是靠您日复一日地开采铜矿铸造铜

    钱来替换,而是要提升民间的生产效率,增加物资储备。\"

    \"就像现在通货膨胀的情况,假设原先一斗米值一枚铜钱。\"

    \"但如今因宝钞滥发,一斗米需两枚铜钱才能购得,如何解决呢?\"

    \"关键在于增加粮食的产量。\"

    \"这就需要通过商业途径,让百姓富裕起来,提高生产力,产出更多的物品,尤其是粮食。

    陈寒直截了当地宣布:“我打算把大明商会的股权分割成一千万份,每份价值一百枚铜币,其中六百万份归朝廷国库所有。”

    “皇家可以分配到一百五十万份。”

    “宗族成员能获得一百万份。”

    “还有那一百多万商贾,每人一份。”

    “而我,会保留五十万份。”

    自然,陈寒还有一项安排未提及。

    朱元璋听到这里,惊讶不已:“什么?你要独自拿走五十万份?”

    “没错!”陈寒回答:“我是发起人,执行者,还要负责基础建设,相当于舵手,拿这么多是合理的。”

    朱元璋想了想,觉得有点道理,猛地一拍桌子:“那你也要出资!”

    “对,我也得出钱。这一百万贯中,朝廷六十万,皇家十五万,购买我技术的费用五万贯。”

    “各藩王出资十万,剩下的十万由那些商人承担。”

    “总计一百万贯,用于创立大明商会。”

    “签个合约不就解决了吗?这样不是很好吗?”

    听完陈寒的计划,朱元璋冷笑:“好吧,就算你说得有理,朝廷六十万,皇家十五万,你五万,加起来才八十万,剩下二十万贯交出来。”

    看着朱元璋这个财迷的样子,瞬间领悟,陈寒不禁想笑:“陛下,您太心急了,二十万贯就让您挂念上了。”

    “难道不该给我们这些辛辛苦苦工作的人一些奖励吗?”

    朱元璋不耐烦地反驳:“少来这套,还有你那卖功德楼位置的两百多万贯,本就是朝廷的,别以为是你的,立刻上交国库。”

    陈寒急了:“陛下,那两百万是用来走商务司的账目,将来用于建立各种研究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修桥筑路、建造工坊、制造器械、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以及武器研发和参与计划人员的薪酬,都从商务司的账上出。”

    “我已经让人整理清楚了。”

    “再说这次赈灾,帮助数十万灾民熬过冬天,带回春播种子和安置费,也需要大约五十万贯。”

    “每笔开支我都会详细列出,您可以派十几个锦衣卫监督,随时查账。如果我私吞一枚铜币,我陈寒天理难容,我对金钱毫无贪念。”

    蒋瓛在一旁慢条斯理地说:“陈大人,您可是空手套白狼,拿到了五万份大明商会的股权,这得值多少钱?”

    “要是靠自己,您一辈子也赚不到五万贯。”

    陈寒有些尴尬:“缇帅,您是堂堂锦衣卫统帅,何必言语这般刻薄。”

    朱允熥在旁边哑然失笑。

    陈寒的先进理念确实让他十分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公司、股权的概念。

    陈寒再次阐述道:“陛下,这其中的利益有几个方面。”

    “首先,朝廷的财政,一种选择是继续大量发行货币。”

    “另一种则是强化商业税的收取。”

    “但前提是要推动商业的繁荣,最大化其利润。”

    “这样一来,朝廷所持有的这六成股权,每年也能带来丰厚的收益。”

    “这些都是额外的财政收入,您可以安心地增加官员们的俸禄,用高薪来激励廉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再者,皇家持有的一百五十万股,是因为考虑到您百年之后的情况……”

    朱元璋的脸色顿时变得不太好看,什么,他还在位呢,就直接跳到百年之后的话题了?

    陈寒接着说:“您百年之后,皇太孙殿下即位,他必然会有自己的太子,会有其他的皇子。”

    “新增的皇子股份将从皇家的份额中分配。”

    “至于宗亲,未来他们的俸禄不必再从国库支取,全部由股权分红维持生活。”

    “他们生育多少就随他们,反正不必依赖国库。”

    “当然,他们必须派出代表,这些代表的角色远不止于此。”

    “他们还需要懂得经商,学会管理,懂得如何经营,不能只是养尊处优,这是关键。”

    “最后是那二百多位商人的股权。”

    “尽管他们不在乎这点分红,但这代表了一种认可,比口头表扬更实在,也是荣誉的象征。”

    “有了这样的荣誉牵绊,即使再辛苦,他们也不会触犯法律,而且朝廷提高商业税,他们会积极响应。”

    “他们是全国商人的领头羊,仅从他们身上征收的税款,每年就能为国库增加一百万贯,轻而易举。”

    陈

    寒说完,朱元璋的眼中闪烁出惊喜的光芒。

    朱允熥更是满脸惊讶。

    这家伙,他的老师果然擅长操控人心。

    把他们与朝廷、皇家、宗亲绑定在一起,那些商人恐怕连鼻涕都会笑出来。

    就算他们以前做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为了永远追随朝廷,他们难道不会尽力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