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农闲发明忙,偷闻佳人香2
    赵旻在前一日日落时,已将首批粮草、辎重为两路大军备齐。


    因此,大军誓师之后,便在灿烂的启明星照耀之下,在蹄声隆隆中,踏上了征程。


    赵旻立于高台,蹙眉目送大军远去,终是放不下心。


    他来到这个时代后,未亲自率军参与大型战役还是首次。


    尤其是,这一战对攻略凉州至关重要。


    于是,心中不安的赵旻,便径自去了荀彧府上。


    在荀彧的书房坐定后,荀彧抚须问道:“公达是否随军?”


    赵旻颔首:“大人,公达先生已随前将军赴安邑。”


    荀彧笑了:“既如此,阿旻便无需忧虑。公达之智,犹在某之上也。”


    赵旻不放心,所以将荀攸、刘晔都派了出去。


    荀攸随颜良军,刘晔则随赵云、徐晃军。


    在董昭、鲁肃需要总揽卫府全局的情况下,这二人已是赵旻最顶级的谋士。


    荀攸自不必赘言,刘晔在得以尽展所能的情况下,已多次自我证明,其人能力不在荀攸之下。


    然而,如此英才,曹操却不敢重用。


    但无论如何,赵旻也算弥补了历史上刘晔怀才不遇的遗憾。


    言归正传。


    荀彧显然心情不错。


    其人取出几卷简册,兴致勃勃道:“阿旻,昨日某已向诸郡下达政令,首批肥已陆续运至颖川、陈留诸县。


    若此试验可成,某等便再无乏粮之忧矣,汉室亦当兴焉!”


    中原诸郡因初平、兴平年间西凉李傕、郭汜二人大肆劫掠,以至于人口锐减。


    甚至洛阳、长安这等名都,都百里无鸡鸣。


    历史上汉末学者仲长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其人又说“此则又甚于亡新之时也”。


    也就是说,汉末乱世比新朝之乱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此时,年方弱冠的仲长统还在青、徐、冀三州四处游学,情况与诸葛亮相似,还未成长为大学者。


    仲长统的仲长是复姓,其人单名统,字公理,兖州山阳人,在《后汉书》有传,在《三国志》无传。


    不熟悉三国历史者,还真不知此君何许人也。


    言归正传。


    因为此时中原人口不及河北,中原经济又远未彻底复苏,所以赵旻此时的经济基础,与袁绍相去甚远。


    所以,对这等出兵五万人的大战,赵旻才会担心不已。


    他不是袁绍,委实耗不起。


    所以,见荀彧信心满满,赵旻便苦笑着摇起头。


    “大人,即便此事可成,汉室一时之间亦难以复兴。而今之户口,较熹平年间相去甚远,乃至十仅存一也。”


    熹平年间,是西历172-178年,彼时是东汉的黄昏期。


    彼时东汉恰如黄昏时的落日,在短暂辉煌后,迎来了漫漫长夜。


    彼时东汉可统计人口有近五千万,加上士族豪强瞒报之奴客、部曲,实际人口可达六千余万。


    而如今,赵旻占据的兖、徐、豫、司隶及南阳、九江…


    赵旻在尚书台看过户口统计,在安置流民后,仅有五十余万户,不足三百万口。


    即便加上瞒报之人口,也绝对超不过四百万。


    而且,这是中原腹心之地。


    河北四州之地,赵旻大概了解过,实际人口有近六百万。


    益州、扬州加上交州,即便算上山越人和南蛮人,人口也绝对超不过三百万。


    换言之,此时天下人口,已比二十年前减少了八成有余。


    如此人口…何谈复兴?


    听罢赵旻讲述,荀彧原本不错的心情,此刻已荡然无存。


    赵旻叹道:“大人,以是故,旻对此番远征放心不下。”


    荀彧宽慰道:“阿旻不必过虑。”


    随即,荀彧转移话题:“阿旻,某有一问。此战若胜,阿旻欲何以处置左贤王部族?”


    赵旻对此胸有成竹:“大人,旻当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卫府;豪右若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


    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送长安、洛阳,如此,此二都可兴也。”


    “稍”的意思,是渐渐。


    赵旻的意思是说,先将左贤王帐下大臣举荐到卫府,那些人都有各自部曲,这是去其枝叶;


    随后,赵旻再将壮丁征为义从,也就是职业兵,这是去其主要枝干。


    最后,赵旻将匈奴人都强制迁至长安、洛阳,编户为汉民,彻底将其众汉化,将大树连根拔起。


    首发&:塔>-读小说


    这是历史上梁习的“伐大树”策略。


    靠着这个“伐大树”的策略,梁习几乎将匈奴的大族、丁壮掠夺殆尽,而对待反抗者,则“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


    然而,对匈奴部众而言,历史的实际情况远比记载的更加糟糕。


    他们的下场远远不止是“同于编户”,而是大量沦为奴隶。


    这是这个时代汉人那狭隘的民族观造成的。赵旻这个后世人当然不会如此偏狭。


    赵旻此番遣大军出征南匈奴左贤王部族,一是为了让南匈奴人知道,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你们依然还是孙子;


    二则是为了壮大实力、为讨伐韩遂提供臂助。


    按照荀彧的情报显示,南匈奴左贤王部族,共有近三十万部众,将近七万可战之兵。


    五万骑兵远征,主要目的是征服,而非杀人。


    三则是为了收编匈奴人口至长安、洛阳,以加速发展这两大故都。


    左贤王近三十万部众,打散后充入这两大故都,不但可屯田,而且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将繁衍出多少人口?


    这便是赵旻打的如意算盘,而且显而易见,荀彧与赵旻不谋而合。


    荀彧心情又好了许多。


    “阿旻所言极是!况且,若此计可成,羌胡、鲜卑、乌桓或亦可如此也。”


    赵旻苦笑抱拳:“大人,此乃后话也。袁本初虎踞河北、鹰扬河朔,非三年五载便可败之也。”


    袁绍屯田的时间,比曹操更长,成果也更加斐然。


    而且,袁绍周边之敌,无论乌桓、鲜卑,还是匈奴、张燕,都曾被袁绍反复摁在地上摩擦。


    这等强敌,哪里是说赢便能赢的!


    官渡之战,只是赵旻机关算尽的侥幸罢了。


    荀彧挥挥袍袖,不再与赵旻讨论这个沉闷到有些压抑的话题。


    “阿旻,你还有何奇思妙想,趁农闲时节,不妨一一投产。便是荀氏财力不足,亦有杨氏、钟氏可资助你。”


    赵旻不假思索道:“大人,旻欲改进造纸、雕版印刷、线装封订,如此一来,书卷成本将大幅降低,黎庶亦可读书识字。”


    造纸没有技术壁垒,只需将原料从树皮、麻替换为竹,再按照比例加入明矾、松香和烧碱,便可得到韧度极高、书写印刷性能极佳的竹纸。


    这三样助剂,赵旻如今都不缺。


    这种纸的价格,也不会太高…虽然赵旻加价率一向很高。


    在近两千年前的汉末,赵旻发明不出活字印刷,汉末的基础科技,落后北宋一大截。


    赵旻能做出线装封订便已是极限。


    坩埚炼钢法成本太高、且产量太低,赵旻不打算将此推广,只打算用于制造高强度工具。


    比如线装封订用的钩针、转轴、曲轴、斜杆、连杆、齿轮等等,好吧,这东西的学名叫做装订机。


    其原理与缝纫机大同小异,可视为简化版缝纫机。


    炒钢法和百炼钢,如今都已应用,赵旻在此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一些助剂,以提升钢坯含碳量、并降低其含氧量。


    如此可使钢坯强度、韧度达到平衡。马蹬用的便是此钢坯。


    总之,赵旻如今实力虽远不及袁绍,但其人潜力巨大。


    荀彧这个文化人,显然对造纸、印书极感兴趣。


    问明此事详情后,其人不假思索道。


    “阿旻,你且试验一番,某这便与文先公、元常兄及孔北海商议一二。”


    赵旻干劲儿也被鼓舞起来。


    “大人,既如此,旻便先做试验。”


    说着,其人站起身跃跃欲试。


    而就在此时…


    【作者题外话】:刘晔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魏书刘晔传》


    这是陈寿对刘晔的赞语。


    刘晔虽然功勋至大,但在魏武、魏文、魏明三朝,却均受猜忌;不仅其才华无法尽情施展,甚至连身家性命也岌岌可危。


    (刘)晔睹汉室渐微,(自)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魏书刘晔传》


    原因很简单,他姓刘,虽然他不忙。


    做为专注称帝二十年之人,曹操猜忌宗室很正常。


    刘晔的人生,清楚描绘了“前朝宗室”在新朝的尴尬境遇。


    青年时代的刘晔,文武兼备,又曾在乱世诛杀英豪(郑宝),割据一方。


    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傅子》


    似刘晔般的枭雄人物,其实与刘勋、刘备的气质、履历颇为相似。


    只不过因为在曹魏没有掌兵的机会,因此其人逐渐退化为谋主型人物。


    看刘晔在魏明帝朝始封侯,且食邑不过三百,爵位不过亭侯;便知道魏武、魏文两朝,刘晔根本得不到带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