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4 章 尘埃落定
    《大秦地府日常》全本免费阅读

    元康四年的地震虽然早有准备,伤亡还是不可避免的比较大。毕竟地震这种事情说不好的,尤其还牵扯到了洪水和地裂。

    幸好赈灾及时,没有进一步扩散出瘟疫和饥荒之类的新灾害。

    然而朝中群臣在意的只有东海王和东吴旧臣勾结,妄图逆反之事。

    群臣都很不能理解东海王的脑回路。

    他们当然知道东海王不是想复吴,但是不管东海王是准备干什么,他跑去找东吴旧臣联手都显得很不聪明。

    好在,司马氏不聪明的宗亲多了去了,东海王在里头还排不上号。

    势最大的八王已经没了好几个了,有脑子且没野心的其余宗亲自然都乖乖龟缩了起来,生怕惹到皇后的眼。

    但剩下几个,也不知道是太过自负还是怎么的,依旧不怎么安分。

    不过哪怕他们不安分,因为没闹出太大的动静,只是私下里有些小动作,朝廷也不好管他们。

    贾南风倒也不着急。

    她见到许久未见的秦胥,笑着问他在扬州过得可还舒心。那边气候和京城迥异,不过扬州离荆州比较近,阿胥是荆州人,应该还能适应。

    随意寒暄了几句,便有黄门郎来奏事。

    扶苏顺势告辞,去找许久未见的小伙伴司马衷玩了。

    他看皇后比以前更忙了,可见她和父亲的筹谋还挺顺利的。前两年的蛰伏期可不是这样的,当时他们要做的事情比较少,明显就没这么忙。

    扶苏猜测,应该要不了几年就可以完成篡位的终极目标。

    皇后篡位的难度在于朝中忠臣的阻拦,拉拢和培植独属于自己的心腹可没那么容易。贾南风不擅长做这个,但是这对始皇帝来说毫无难度。

    晋朝上下本来也没太多忠臣。

    别忘了,司马氏是篡魏起家的,而且这是个世家大族大搞投资的时代。

    司马氏能篡位成功,也不过是当时司马家势力太大。其他世家权衡利弊之后,觉得没必要继续和曹魏死磕。

    反正帮谁不是帮呢?司马氏上位他们照样可以在朝中继续担任要职,他司马氏难道还敢不拉拢世家?

    要不是中原世家抱团排挤江东世家,扬州那边也不见得有多少人琢磨着复吴。

    与其说他们想复

    吴,不如说他们习惯了江东自己人当国君的日子。这样江东世家就能越过中原世家,霸占住朝堂中七成的官职爵位。

    那么只要江东人能篡位,到底是复吴复魏还是复汉,他们其实都不在意。

    因而扶苏许诺了利益后,江东很果断地选择了上船。复秦就复秦,他们都可以的。

    同理,这招也可以用在荆州世家上。

    秦氏可是从他们荆州出来的,大家是天然的同盟啊!不帮自己人帮谁?主要是司马氏这群皇室宗亲一个两个都不能打,不上贼船就要跟着船一起沉了。

    朝堂中如今大半都是秦氏党羽,但大家行事低调。再加上他们和贾南风是一伙的,贾南风自然没有感觉到威胁,也就不曾意识到其实现在的状况挺危险的。

    倘若秦氏翻脸不认人,她就惨了。

    扶苏基本上可以预见到,贾南风驾崩后秦氏养子继位,臣子们只会欢欣鼓舞,根本不在乎继位的换成了秦氏而不是贾氏。

    哪怕贾家自己心里不忿,也多的是人会弹压他们。

    始皇帝的人格魅力还是可以信任的。

    扶苏在宫里混了一天日子。

    虽然他早不是黄门郎了,不过他如今身上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朝廷官职。之前在外头当了半年钦差,职位发生了调动。

    现在扶苏处于出差回来的休假期,后续论功行赏升成什么官他也不太清楚,这些都是父亲在操心。

    扶苏反正是懒得动脑子了。

    动了半年脑子,他现在只想歇着。今日入宫就是去玩的,休假的人可以为所欲为。

    司马衷还记得他这个小伙伴,委屈地问他为什么好久没来看自己了。扶苏送了他几个扬州的小玩意儿,他立刻又高兴起来。

    宫里侍奉的宫人和扶苏说起八卦:

    “太子最近纳了个妾,淑妃想要给他挑选太子妃,不过还没寻摸到合适的贵女。”

    扶苏回忆了一下:

    “太子不是才16岁?”

    说是16,其实都是虚岁了,实岁才15呢,这么着急成婚的吗?看来是见皇后权势滔天,担忧儿子不早点拉拢群臣,以后就更拉拢不到了。

    不过扶苏不太看好。

    这些年贾南风没有刻意打压太子,但也没对太子多好

    。她只是示意宫人实话实说,把太子的真实模样传了出去。

    现在谁不知道太子是如何地烂泥扶不上墙啊,别的也就算了,性格残暴这一点贵女们真的受不住。

    世家如今越发煊赫起来,隐隐有世家贵女比皇室公主还金贵的迹象显露出来。除非是利益滔天,不然人家姑娘才不会入宫给你糟蹋呢。

    偏偏,太子看着也没什么前途。

    要不是司马衷的子嗣稀少,他这个太子就更不值得投资了。

    何况如今大部分世家已经被秦氏拉拢,他们心里知道太子当不了多久了,那就更不乐意和他结亲了。

    淑妃没有办法,干脆先给儿子纳妾。希望太子能生出个一儿半女来,改善一下母子俩的现状。

    她想着,当初先帝是因着今上有个聪慧的孙子才愿意让今上继位。她可以效仿这个情况,让群臣看看太子能生出个更加优秀的继承人。

    没办法,太子现在这样实在不太行。已经从聪慧的未来继承人,沦落成和当初痴傻父亲比肩的程度了。

    侍者将这一段思路说给扶苏听。

    他还道:

    “宫中都是这么谣传的。”

    扶苏轻咳一声压下笑意:

    “这消息是怎么传出来的?”

    侍者想了想:

    “好像是淑妃私下里和心腹商议,不慎被人听见了,就传得沸沸扬扬。”

    扶苏相信淑妃估计确实说了这样的话,这个思路确实像是不懂政治规则的人能看到的深度。

    但是消息能传这么广,里头肯定有贾南风的推手。

    估计是贾南风听到这番话,心里乐得不行。知道竞争对手不太懂行,没想到她这么不懂行。于是干脆帮她宣扬一波,叫群臣看看太子和他母亲都什么水平。

    本来嘛,儿子不行,说不定还能指望一下当娘的,摄政太后也不是没见过。有些太后干得好不说,还没二心,把孙子培养得很优秀,等人长大就麻溜地交接权利了。

    可是淑妃这样的,那就别指望了,太子一脉从上到下都很拉跨,没有投资的前景。

    侍从看君郎似乎不认可淑妃的思路。

    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莫非淑妃殿下的想法哪里不对?”

    扶苏含笑摇了

    摇头,没有多说。

    既然贾南风想把淑妃的真实水平扒给众人看,那他也没必要多说什么,别弄巧成拙启发了淑妃的思路。

    实际上淑妃压根没搞懂司马衷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是司马炎私心太重吗?是他单纯地为了支持嫡长子继承制不管不顾了?还是太看重孙子了所以非要儿子继位?

    不是的,是忌惮司马衷背后的势力。

    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虽然和父亲关系不睦,但她很得舅家的疼爱。杨氏也不会因为她跟她爹关系不好,就放弃杨皇后。

    杨皇后有三个儿子,上头的长子很早就夭折了,司马衷排第二。

    杨皇后背后有舅家赵氏,还有父家杨氏。她死了之后,堂妹杨芷入宫成为继后,杨氏依然是后族。

    继后就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也没养住。杨氏又是个野心很大的家族,为了以后的权势自然要选择扶持元后的孩子。

    而元后剩下的两个儿子里,一个是司马衷,一个是秦王。

    秦王固然比司马衷更适合当皇帝,但杨家哪管这个?秦王当皇帝哪有司马衷当皇帝对杨家更有利呢?

    司马衷不能亲政,这不正好便宜了太后嘛!

    何况早在元后死之前,她就在为司马衷继位做准备了。元后杨艳拉拢了荀氏一族,和他们一起极力推荐贾氏女成为太子妃,这样贾氏就也上了司马衷的贼船。

    很难说杨艳是不是也打着太后摄政的想法,只不过没活过丈夫。但是没了她还有她的堂妹,反正杨氏是不吃亏的。

    司马炎一边要忌惮有功的藩王,一边要忌惮世家。最后几年屡次想要废除太子都废不掉,就是因为世家拧成一股绳反对司马炎废太子。

    没办法,只能无奈选择去培养聪明的孙子。

    虽然也没培养好就是了。

    与其说司马遹资质好到让司马炎忍耐了儿子的愚钝,不如说他司马炎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不然直接说他是迫于世家压力才不能废太子的,这不是显得他很没用?

    至于说司马炎完全是因为自己当初是靠着嫡长子继承制才能上位的,所以担心不立司马衷为太子自己也会皇位不稳,这才出此下策,那就是瞎扯了。

    分封藩王还给兵权不是他自己干的?

    真的忌惮到感觉皇位不稳,他就不会大方地给藩王那么大的权利。更不会在灭吴之后摆烂,跑去享乐。

    然后享着享着就被杨氏架空了。

    病重的时候杨氏已经成为了朝中的一言堂,司马炎连遗诏怎么下都得看杨氏脸色,根本没有自主权。

    他只是试探着想拉汝南王出来和杨氏打擂台,杨氏就把诏书收走了,拒不归还,狠狠打了他的脸,警告他不要试图反抗。

    扶苏回家后和阿父感慨:

    “除了李渊之外,没见过这么窝囊的开国皇帝。”

    刚感慨完,发现父亲今日回家时带了个小崽子一起。三两岁的年纪,看着还有些懵懂。

    扶苏立刻警觉:

    “这是谁家的孩子?”

    秦政解释道:

    “从王氏抱来的孤儿,来历我已经处理好了,不会露馅。”

    他预备把孩子留在家中养个几年,到时候也六七岁可以看出十分聪慧了。而且几年没出来,王氏的人估计也认不出这孩子曾经是自己族中的旁支孤儿。

    扶苏有些不开心:

    “阿父怎么亲自养他?”

    秦政说贾南风那边现在不方便养,只能先养在秦府了。

    正好扶苏整日里闲着没事干,也能来带带孩子。两三岁已经可以开始启蒙了,就按照扶苏自己以前启蒙的法子来。

    扶苏懂了:

    “带他读史书学权谋手段是吧?”

    这个简单,就是不知道这孩子资质如何,这么小估计听不懂。

    毕竟也不是谁都和扶苏似的,四岁多点就拿着韩非的著作和史书自己在那里琢磨,还能说得头头是道。

    秦政让儿子放心即可:

    “王氏子嗣繁茂,族中的孤儿可不止这一个。”

    他能挑中这个,自然是因为这孩子足够聪明。太子尽管带着他学就是,别的不用担忧。

    扶苏于是去朝中任了个闲职,每日待在家里教导小孩。他得帮阿父教出一个继承了秦皇思想的储君,让别的先生来教不太放心。

    现在的读书人走的可是儒家路线。

    扶苏也不管揠苗助长了,反正阿父都说这孩子可以,那他就当小孩真的可以。

    于是直接拿出司马衷上位的案例分

    析给小孩听,说完询问他有没有悟出什么来。

    小孩想了想:

    “尽信书不如无书?”

    扶苏有些惊喜:

    “居然真的是个神童啊,难怪琅琊王氏在两晋南北朝那么风光。”

    光靠家族权势滔天是做不到这个地步的,还得族中有足够的聪慧子弟才行。不然一群草包霸占住朝中要职,早被其他家族联手打压下去了。

    王氏能出数百个厉害人物,可见基因确实不错。族里蹦出天才的概率也高,估计挑选联姻对象时也都仔细考量过。

    扶苏让小孩仔细说说。

    小孩便道:

    “老师您说史书记载都是避重就轻,只记录明面上发生的事情,以及那些皇亲权贵自己嘴上说的话。如果单纯只相信史书的记录,就会被他们带偏。”

    比如史书写司马炎夸奖司马遹聪慧,以后能担大任。只看字面意思,便会理解为他觉得太子愚钝不要紧,有孙子就行。

    结果这是司马炎的挽尊话语,无可奈何下选的最差那条退路。

    史官又不可能把司马炎的心里想法写出来,他不是司马炎肚子里的蛔虫。那读者就只能通过多方记载推断一番,自己琢磨当初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小孩自信地说:

    “史官肯定是为了省事,他们说什么就记什么。反正他只负责记录发生的事情,不负责进行讲解分析。”

    “而史书记录中人的言行,是不能全信的。毕竟人是会做戏的,他们也知道史官会记录下来,自然会故意做出他们想要史官记录成的样子出来。”

    演戏给史官看嘛,常规操作了。

    扶苏摸了摸他的脑袋:

    “能悟出这一点,你就比大部分人强多了。”

    不过扶苏依然问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他小时候阿父就这么引导和考教他的。

    当初秦王政搞了个逐客令,引诱李斯写《谏逐客书》时,他见儿子分析得头头是道,就不断地追问扶苏还有没有发现别的内情。

    起初扶苏说他觉得逐客令是阿父为了应付秦国贵族在做戏,就等着有人劝他,好顺势收回成命,也能把贵族搪塞过去。

    秦王就问还有呢?

    扶苏想了想,又说既然是等人来劝,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