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章 君臣父子
    《大秦地府日常》全本免费阅读

    知道流言只会影响庄襄王的名声后,扶苏就不放在心上了。顶多再处理一下孝文王听闻之后,可能会对始皇升起的防备,其他的倒没什么。

    这点小问题,扶苏跑去和孝文王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一说,也就能解决了。

    如今孝文王对始皇很是信服,并没有那么容易受人挑拨。

    扶苏故作无奈地模样:

    “也不知外头是怎么传的,竟然传出我与秦卿亲如兄弟、以后或许会将王位拱手让人的流言来。还说秦卿心思深沉,故意博取了我的信任,甚至编排出了我二人私底下相处的模样。”

    孝文王好奇地问道:

    “你二人相处的模样?他们是怎么编排的?”

    这还能编排出什么花来不成?

    扶苏就同他说起了自己和阿父日常是怎么相处的。

    分明就是真的,但他说得好像别人都在污蔑他一般。因为表情太过真挚,任谁看了都不会怀疑他在倒打一耙。

    孝文王听完大开眼界:

    “哪有兄弟之间如此黏糊的?他们也实在是太能胡扯了。”

    编流言也不编个像点的,这种东西居然还有人信。

    扶苏保持微笑。

    兄弟之间有没有这么黏糊的他不知道,反正父子之间是有的。他阿父很会撒娇,他也很会撒娇,他就是小撒娇精,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

    孝文王彻底把这则流言当成了捕风捉影,还提醒扶苏小心点,或许这是来自旁人的阴谋也未可知。

    “你如今已经是大秦太子了,多的是人会通过打击你来打击大秦朝堂。这样的事情不可姑息,寡人会去追查流言的来处。”

    孝文王认为,他才刚刚得到秦正这一大才,对方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居然就被有心之人盯上了。

    这次的流言不仅中伤了太子,还把秦正一起拉下马,显然不怀好意。说不准就是六国中哪一家动的手,想让他们大秦君臣三人失和。

    扶苏答应下来:

    “我会小心,日后再有这样的事,必然第一时间处理。”

    出宫之后,扶苏就开始盘算,这口锅要扣到哪一家头上去。

    韩国肯定扣不上,韩王最近很乖顺。齐王也扣不上,齐王没必要得罪秦国。魏王同样不行,因为

    他没空。

    魏王最近还在料理信陵君的遗留问题,国内太多信陵君的追随者了。魏王和信陵君闹翻,就得处理掉其中一些激进派,免得妨碍自己的统治。

    剩下的就是燕国、赵国和楚国。

    扶苏看了看探子们最近传来的消息,发现燕王一直很安分,不像是会偷偷搞小动作的人。

    至于赵楚,每个都很喜欢背地里搞事。

    扶苏就去问父亲:

    “阿父觉得这顶帽子应该扣给谁?”

    始皇提醒他:

    “楚国明年便会发兵灭鲁。”

    扶苏茅塞顿开:

    “楚国要兴兵,为防秦国趁机攻楚,所以才会提前挑拨秦国君臣的关系。”

    逻辑圆上了。

    其实选赵国也行,毕竟两国有旧怨。

    但现在秦国挑起对赵国的仇恨没什么益处,相反,把躲在后头的楚国挑出来,对大秦更有利。

    等到明年楚国发兵的消息传来,孝文王就会想起今日的事情。自然会选择以彼之道还治彼身,趁机捅楚人一刀。

    若楚国与鲁国交战的时候,能多损失一些兵马,那对秦国百利而无一害。

    扶苏招来了吕不韦,将事情安排下去。

    舆论战是扶苏的主场,保证孝文王只会追查到楚国。除此之外,扶苏还打算借由吕不韦留在各国的商道势力,去挑拨离间。

    挑拨离间有两种挑拨的方向。

    第一种是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怂恿他们打起来,这样秦国就可以坐收渔利。

    第二种是挑拨每个国家的内部,让君臣失和、将相失和、诸子争权。这样哪怕不兴兵戈,各国也会因为内乱而实力大退。

    扶苏还同阿父感慨:

    “可惜了如今时机不对,若在战国初年,其实可以尝试一下挑拨各国分裂。三家既能分晋,若我大秦悄悄资助各国臣子,说不准其他几国也能分裂一番。”

    别的不说,就说齐国。当初是妫田取代了姜吕,自此之后姜子牙的后人就没什么存在感了。

    可若是运作得当,保不齐最后就是齐国一分为二,妫田一族和姜吕一族各领一半国土呢。

    还有当初赵武灵王昏了头想把国家一分为二,让大儿子和小儿子各占一半。可惜了没

    有成功,要是成功了那就好玩了。

    赵国是秦国的劲敌,分成两个之后定然比一个更好对付。因为两家绝对会努力想吞并彼此,回归一个赵国的情况,为此频繁征战、空耗国力。

    始皇却提醒他:

    “想要分裂那些国家,难度极大。无论是三家分晋亦或是田氏代齐,都准备了几十上百年,并没有那么容易。”

    这其中未必没有别国的推手。

    扶苏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到周朝末年,必然会出现大国吞小国,最后只剩大国的情况。哪怕一开始分裂再多,也于事无补。不过我也就是随意发发牢骚,阿父莫要放在心上。”

    他提供一个操作思路,现在用不了,说不准去了别的什么位面,就能用上了。

    隔了几个月,听说赵孝成王的太子和廉颇闹了点矛盾。

    公子政凑在旁边听完问道:

    “廉颇不是赵国最厉害的大将吗?赵国太子为何与他不睦?”

    长平之战若非廉颇被换下,秦国又秘密将将领换成白起,以我之长攻彼之短,也不会打出那么亮眼的战绩。

    赵孝成王因为急于求成中了秦人这一计谋,之后赵王痛定思痛,重新请回了廉颇。

    虽然廉颇在围攻邯郸的战役里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但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廉颇的问题。毕竟赵国前两年才死了四十万男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兵光有将怎么打?

    公子政听闻过廉颇的本事之后,不理解赵孝成王到底怎么想的。

    他皱着小眉头:

    “长平之战时廉颇坚守不出,他那么会打仗,他不出去那就由着他。赵王又不会打仗,胡乱插手什么?”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自己不懂就老老实实待着,别指手画脚。将军避战,必然有他自己的道理,总比你个外行懂。

    “还有,秦人说自己最怕赵括,赵王就信了。敌人的话他也信,他是傻子吗?”

    三四岁的小孩子都知道,敌人的话不可信,至少不如自家人的话可信。当时赵王要换将,连赵括的母亲都说赵括不行,赵王却不听,简直亲疏不分。

    扶苏就笑了一声。

    公子政不解地歪头:

    “阿苏在笑什么?”

    扶苏和他

    贴贴:

    “我在笑阿父太看得起那些大人了,正因他们是成年人,才不如小孩子纯粹啊!”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很复杂的,所以他们不会完全遵循亲疏远近的分别,也不会单纯看一个人的能力就相信他的本领。

    赵王当时想的大约是“廉颇避战不出,有拥兵自重的嫌疑,不可任用”,“赵母一介妇人懂什么带兵打仗,她说赵括不行就不行了?”。

    人心是很复杂的东西,因为赵国败了,因为事情有定论了,所以谁都能说一句“廉颇肯定没有反心”和“赵括一看就不行”。

    但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赵王无论做出什么选择,在他自己的视角里都是在赌。

    赵王凭什么认定廉颇绝对忠心呢?他又不是廉颇肚子里的蛔虫,无法确定廉颇的心思。

    说来说去,就是赵王他识人之明差一点而已。而这个能力,本身门槛就很高,不懂识人的君主太多了。

    有些人甚至早年英明的时候擅识人,等晚年昏聩了,也会犯这样的错误。

    扶苏扭头与父亲感慨:

    “阿父真是从来都没变过,后来任用王翦将军他们的时候,也是全权放手。”

    彻底做到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可惜,其他君王没这个魄力。

    始皇骄矜地扬了扬下巴:

    “他们如何能与朕比?”

    公子政扯了扯扶苏的衣袖:

    “阿苏,你还没说,赵国太子缘何与廉颇关系不睦。”

    扶苏就问他:

    “小阿父可曾听过负荆请罪的故事?”

    公子政点了点头:

    “昭襄王邀请先赵王会盟言和,期间廉颇与蔺相如二人,一个击退秦军、陈兵边境威慑秦国,另一个在会盟时智计周旋、替赵国挽回了声誉,都居功甚伟。”

    会盟的时候昭襄王各种刁难赵王,险些令赵王颜面尽失。若无蔺相如,如今赵国已经成为七国笑柄了。

    “但先赵王归国后论功行赏时,廉颇却因不满蔺相如的官位升得比他高,放下话说蔺相如区区平民,不配在他之上。若他以后遇到蔺相如,必然要羞辱对方。”

    后来蔺相如为了大局计,主动避让,不与廉颇争锋。免得秦国知道他们将相不和,借此针对赵

    国。

    “后来廉颇听闻了蔺相如的一片苦心,便主动脱去上衣、背负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两人重归于好。”

    扶苏就问小公子:

    “难道小阿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只看到了蔺相如的宽仁吗?”

    公子政一下子被点醒了:

    “我知道了!”

    他年纪小,看问题难免不全面。不过能一点就通,已经强过旁人许多。

    公子政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兴奋感:

    “廉颇生性如此,太容易得罪人了。”

    “恃功而骄,就容易得罪君上。他越是战功赫赫,就越容易在赵王面前露出不妥的姿态,不怪赵王猜忌他。”

    廉颇难免会在赵王跟前摆出一副“没有我赵国早就完了”的样子,赵王能高兴才怪,顺理成章地就会怀疑他是不是已经看不上自己这个“无能”的赵王了。

    所以赵王会怀疑廉颇拥兵自重,再正常不过。

    而廉颇连赵王都不够尊敬,就更不可能尊敬赵王的太子了。倘若太子气量狭小一些,自然便会记恨于他。

    说到底,廉颇之前对蔺相如不敬,本质上就是在不敬先赵王。廉颇认为先赵王的决定有问题,明显没把先赵王放在眼里。

    所以廉颇是有前科的。

    换成大秦——

    始皇让尉缭高居三公之一的国尉,王翦等武将会不忿地说“尉缭只是贿赂了六国高官,哪里比得上我等攻城略地”吗?

    他们尊敬且信任他们的陛下,不会也不敢这么放肆。

    扶苏补充提醒了一句:

    “赵太子有一宠臣名为郭开,与廉颇有旧怨。”

    公子政闻弦歌而知雅意:

    “廉颇还看不上其他功绩不如他的人,更看不上出身不如他的人。我不知郭开出身如何,但见他如今不曾传出过贤名,便可知他无甚功绩,廉颇必不喜他。”

    一边是自恃功高对太子不够尊敬,一边是和太子的心腹闹矛盾,也难怪他和太子会关系不睦了。

    公子政说完,期待地看向仲父,等仲父点评他说的对不对。

    始皇拍了拍他的肩膀:

    “说得不错。”

    而后又问:

    “既然知道他和太子不睦了,你可能想到该如何解决

    廉颇?”

    这简直就是送分题。

    公子政不用想就回答出来了:

    “继续挑拨他和太子的关系,太子会替我们解决掉廉颇。”

    你都和储君不睦了,还想继续掌兵呢?就不说太子继位后十成十地不会任用你,哪怕是太子继位之前,也多的是手段搞你。

    公子政忽然意识到不对:

    “大将和太子不和的消息,居然都传到我大秦了吗?赵王居然没有粉饰太平?”

    这岂不是在等着秦国利用此事做文章?

    扶苏露出了微笑:

    “当然是因为,这件事就是我大秦促成的。”

    廉颇实在是太好坑了。

    扶苏打听到他和郭开有旧怨,立刻就以此作为突破口。然后不断传流言,夸大他和郭开之间的矛盾,让郭开对“廉颇特别瞧不起我”这点深信不疑。

    郭开是什么人呢?

    这人是始皇帝灭赵的最大功臣,以一己之力进谗言弄死了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拱手把赵国送给了大秦。

    对,他收了尉缭的贿赂,一直在为大秦做事来着。

    之前庄襄王在位的时候,还收过吕不韦的贿赂。在赵王试图把廉颇找回来重用的时候,示意使者污蔑廉颇一顿饭的功夫上三趟茅厕,恐怕不中用了。

    于是问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赵悼襄王觉得廉颇指望不上了,放弃了重新任用他。

    总而言之,郭开就是个小人。

    无论是用谗言忽悠他,还是让他用谗言忽悠别人,都效果拔群。

    公子政学到了:

    “那楚国的春申君可有什么性格弱点,可以用来离间他和楚王?”

    扶苏无奈地告诉小阿父:

    “有点难,楚王没那么容易上当。”

    最后这几代的楚王,其实大部分都不是特别拉跨。其中楚考烈王算是格外有雄才大略的那个,并不好骗。

    后来他和春申君日渐疏远,还是因为秦王政六年时楚王令春申君主持五国合纵攻秦之事,结果失败而归。楚王认为这是春申君的失职,所以才不再信任他。

    公子政及时转变了思路:

    “如果离间不了君臣,那就离间旁人。春申君有没有十分信赖的人,私底下挑拨他们的关</p